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千萬不要亂吃藥

在許多人將養生等同於吃補藥,冬蟲夏草,人參拘杞,六味地黃丸....總之,什麼東西宣傳得厲害,他們就吃什麼。這種盲目進補的辦法根本不是養生之道,時間一長,藥的毒性一發,身體就會遭殃。吃補藥和保健藥也要對症才有效。
什麼是養生?養生就是讓身體保持陰陽平衡。美學強調和諧之為美,養生強調平衡才是健康。美與健康本來就是一回事,「以瘦為美」的流行時尚源自西方,現在已為世界各地的女性所推崇,但離開了健康的美麗是何其的脆弱!現在一些歐美國家堅決反對骨瘦如柴的女性參加選美比賽,這說明他們已經意識到了這個錯誤。
平衡才會健康,但人體往往不平衡,怎麼辦呢?中醫說:「虛則補之,實則泄也。」人體內的陰氣虛了,陰陽失去了平衡,這時就要補陰;人體內的陽氣太盛,陰陽也會失去平衡,這時就應該泄。為了讓人體陰陽平衡,中醫常常採用宣、通、補、泄、輕、重、滑、澀、燥、濕等方法,什麼時候補,什麼時候泄,什麼時候宣,什麼時候通,一切都要根據身體的具體情況而定,所以,千萬不能亂吃藥。
有人也許會說:「胡教授,不都說中藥沒有副作用嗎?中藥都是天然的動植物,又不是化學藥品!」如果有人持這種觀點,可一定要小心了!是藥三分毒,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有益無害的藥,中藥也不例外,只不過副作用很小。大家知道人為什麼要吃藥嗎?就是要借助藥的毒性來糾正人體的偏失,以達到平衡。什麼是好藥?能對症的藥就是最好的藥,而不能對症的藥再貴重也沒用,還會毒害你的身體。
每一味中藥都有自己的藥性,其藥效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同一昧藥,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效果,即使是同一個人,病變的程度不同,作用也會不同。比如說在「千萬別小瞧了感冒」一節中提到的甘草片,校醫院用了甘草片讓患者寒邪滯留體內,從而高燒不退,而我將其用在感冒的中後期卻效果極佳。再比如,大家都知道生薑是個好東西。如果你患了傷風感冒,喝一些薑糖水,可以祛除體內的寒氣,出汗之後蒙上被子睡一覺就沒事了。如果你本來就是熱性體質,又沒有受寒,吃薑(尤其是晚上)就會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民間有「晚上吃薑賽砒霜」的說法。生薑之所以能發熱發汗,是因為它能調動人體內的陽氣。你的身體本來就熱,晚上又需要休息,這時吃了生薑,就會擾動體內的陽氣,這能不造成傷害嗎?所以,吃什麼藥要因人因時而異,切不可人云亦云。(站長補充:作者的觀點可以彌補馬悅凌老師或一些扶陽溫陽派的不足。中醫本來就是講求陰陽平衡的,如果沒有正確的辨證,一味扶陽、溫陽、補陽,也是會出現副作用的!)
《內經》裡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一些人沒有真正弄懂這句話的含義,誤認為秋冬養陰就是養腎。六味地黃丸是滋陰補腎的良藥,於是,他們便整箱地買回家,每天三次,每次二十粒,從不間斷。你若不信,可以問問身邊的人,現在不知道六味地黃丸的人很少。但又有多少入真正了解六味地黃丸的具體藥性呢?
六味地黃丸來源於張仲景的八味地黃丸:乾地黃、fLU藥、乾山藥、山萸肉、丹皮、白茯苓、澤瀉、桂枝、附子。後來,宋代兒科專家錢乙去掉了桂枝和附子,就成了六味地黃丸。雖然只去掉了兩味藥,但整個處方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八味地黃丸溫補腎陽,六味地黃丸則變成了滋補腎陰,用來治療腎陰不足引起的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等,而且主要是針對兒童。然而,現在吃六味地黃丸的多是中老年人,他們認為既然這藥兒童都能吃,大人更沒問題了。殊不知,如今的中老年人大多屬於腎陽虛。六味地黃丸的方子雖然很好,三泄三補,滋陰潛陽,但其藥性仍以滋陰為主,對於腎陽虛的人來說,有害無益。
我曾給一個人看過病,他雖只有五十歲,但看上去卻像六十好幾。他駝著背,頭發花白,臉色發黑,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我問他哪裡不舒服,他說經常疲勞乏力、四肢發涼,一年前醫生認為他腎虛,建沒他吃一些補腎的藥和食物,他於是就開始吃六味地黃丸,整整吃了一年,不僅沒有見好,反而比以前更怕冷了。其實,他根本就不是腎陰虛,而是典型的腎陽虛。腎陽虛的人怕冷,越吃滋陰的藥就會越冷。我讓他把六味地黃丸換成了溫補腎陽的藥,不久臉上就出現了光澤,人也不怕冷了,精神越來越好。
我是不主張隨便吃藥的。我們的身體非常聰明,它擁有強大的自癒能力,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要去打擾它。《漢書‧藝文志》中說:「有病不治,常得中醫。」就是說,有時候人得了病,不用去管它,病就會自然好起來,這也是符合中醫醫理的,因為身體有一定的自我調節功能。比如,人的手腳受了外傷,休不用管它,傷口也會自然癒合。還有像輕度的發燒和咳嗽,也是人體自我修復的反映,說明體內的正氣尚能戰勝邪氣,這時千萬不可盲目打壓。
不僅人的身體有自我治療的智慧,很多動物也有這種本能。中箭的老虎逃走後會去吃一種青泥,野豬中箭之後會去吃生薺,野雞受傷後會去貼近地黃葉,蜘蛛被蜜蜂蜇傷以後會用蚯蚓的糞便掩蓋傷口......青泥、生薺、地黃葉、蚯蚓糞便都是療傷的好藥,動物怎麼會知道呢?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大自然在造就萬物的時候,就將這些智慧融入其中了。
我並不是鼓勵大家有病不治,而是要大家相信自己的身體,千萬不要亂吃藥。

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

科學家造出帕金森氏症腦細胞

美國科學家已經成功在實驗室製造出罹患帕金森氏症的人類腦細胞,這項突破將有助於研究人員了解帕金基因(parkin gene)如何突變引發帕金森氏症,並提供測試新療法的實際模型。
主持這項研究的水牛城大學教授馮健說,這是首次從帕金基因突變的帕金森氏症患者身上取得皮膚,培育出人類多巴胺神經元。研究團隊係利用他人已經成功測試的技術,把志願者捐贈的皮膚細胞轉變成腦組織細胞。
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研究團隊使用四名志願者的皮膚樣本,其中兩人身體健康,另兩人則是基因突變引發帕金森症的患者,藉此觀察帕金基因的作用。
通常帕金基因控制「單胺氧化酵素」(MAO)的分泌,MAO則抑制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帕金基因突變時,調控功能喪失,MAO分泌增加,會導致分泌多巴胺的腦細胞受損。科學家現在希望測試新的治療方法,阻止這種損害發生。他們發現把正常的帕金基因植入病變的神經元,可以修補此一基因缺陷。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科學家造出帕金森氏症腦細胞-213000639.html)

帕金森氏症練太極拳 狀況可改善

美國醫學界最新研究指出,帕金森氏症患者學習中國傳統武術太極拳之後,能夠改善平衡的能力,降低跌倒的風險,成效比起做伸展運動、肌力訓練都來得好。
這項研究係由「奧立岡研究所」李福忠(Fuzhong Li)博士主持,邀請一百九十五位中度到輕度帕金森氏症患者參加。受測者自由參加太極拳、伸展運動及肌力訓練三組,一周兩次,每次六十分鐘。
李福忠本人精研太極拳,並開班傳授其他教練,他表示本研究中的太極拳,是特別為帕金森氏患者量身設計,專注在「晃動及搖擺」動作,以及重心的轉移。
實驗六個月之後,太極拳組經測驗在平衡、控制、走路等方面,明顯要比伸展運動組來得好。相形肌力訓練組,太極拳組在平衡、控制及大步走時做得更好,其他方面則約略相同。
學者們另指出,就減少跌倒而言,太極拳組要比伸展運動組來得好,與肌力訓練組則旗鼓相當;太極拳組的改善效應在實驗結束三個月後續追蹤期當中都保持不退。研究的成果發表在九日出刊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這項研究係由美國「國立神經病症及中風研究院」資注,研究的強項之一在學者們可以直接測量結果,不必仰賴病人的自我報告。李福忠指出,研究顯示太極拳很安全,容易學習,而且不需要特殊設備。醫生們經常建議帕金森氏症患者做運動,太極拳可以成為另種選擇。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帕金森氏症練太極拳-狀況可改善-213000701.html)

血糖失控!三成五糖尿病友腎臟病變

糖尿病患者日漸增加,因病引發腎臟病變的糖尿病友,已經成為國內尿毒症最主要原因。根據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團隊統計,近35%的病人因為糖尿病控制不良而導致腎臟病變。
  糖尿病相伴10年的陳小姐,長期血糖高低控制不佳,經常半夜出現低血糖,曾被醫師提醒有腎病變的危機,造成她對生活絕望且失去自信,進而阻礙到社交活動,甚至不敢結交男友。
  因此,如何早期預防糖尿病腎臟病變,成為糖尿病患的重要課題之一,彰化基督教醫院醫師杜思德表示,糖尿病患者只靠單次測量血糖值是不夠的,須仰賴「連續性血糖檢測」,才能完整反應全天候血糖高低變化。如果患者擔心自己難以掌控血糖的高低,胰島素幫浦等工具也可以有效控制血糖。
  「連續血糖監測系統」(CGMS),就像血糖的攝影機,是一種血糖動態變化的監測工具,一天可紀錄288次的血糖值,大小如同一個PDA,回院後下載監測數據,作為醫師治療診斷依據。
  彰化基督教醫院醫師林世鐸表示,由於熟睡後對低血糖症狀的感受性較低,常讓患者擔憂自己是否會「一覺不醒」,「胰島素幫浦」則是為一種持續皮下輸注胰島素的裝置,此2種工具相輔相成,就可以幫助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
  陳小姐在使用胰島素幫浦與連續監測血糖系統後,不但擺脫每日數次打針之苦,也避免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發生,生活品質大幅改善,現在更是兩個小孩的媽媽了。
  彰基糖尿病健康e院團隊呼籲糖尿病患者,除了監測血糖及糖化血色素之外,應定期回診檢測尿液微蛋白尿,若有出現腎病變相關症狀,應儘速醫治。日常生活中除了戒煙酒、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嚴格控制高血壓外,保持良好血糖控制,以避免長期高血糖造成腎臟傷害,更是預防與延緩腎病變的主要關鍵。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血糖失控-三成五糖尿病友腎臟病變-20390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