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曾巨威生病後…和身體連上線

國民黨不分區立委曾巨威,瘦小的身材裡裝著無窮活力,面對稅務議題侃侃而談兩個小時也不累,鮮為人知的是,十幾年前他罹患肌肉惡性腫瘤,現在的他每天打坐冥想,常常提醒自己留意身體訊息,慢活過人生。 48歲動了兩次大刀

曾巨威回憶說,那年是在農曆過年前不久,他發現接近鼠蹊部的左大腿處有腫塊,問了當醫師的哥哥,哥哥建議他進一步檢查。如今回想檢查的過程,曾巨威說,那是無窮盡的等待煎熬,等著一次又一次的檢驗報告出爐,只要醫生門一開,就擔心要宣布什麼消息,從抽細胞檢驗到切片處理,在不同的門診重覆排隊、檢驗、等待結果,那兩三個月的時間,他一顆心七上八下,夜不安枕。

最後確定,他罹患肌肉惡性腫瘤,那時他正值48歲壯年。曾巨威說,那時他越查資料越擔心,覺得狀況很糟,於是聽從醫生建議,先到骨科開刀切除腫瘤,再進行放射治療,每周一次,延續三到四個月。

肌肉惡性腫瘤不常見,預後狀況也不如預期,進行放射治療前又發現,傷口持續腫大,必須要再動第二次刀。這次為了要處理得乾乾淨淨,曾巨威乾脆拿起原子筆,仔細地摸大腿附近,只要認為有腫塊,通通圈起來,要求醫師開刀時直接切除,後來發現大部分是纖維瘤,不是惡性腫瘤。

茹素念佛 尋求身心靈平衡

可能是因為兩次動刀切除,加上放射治療效果不錯,這些年幾次追蹤下來沒再復發。曾巨威說,生病的那段時間,除了心理承受極大壓力,他也思考到底是什麼讓他生病,於是漸漸開始茹素念佛,尋求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在術後療癒階段,曾巨威看了很多書,想要找到答案,找到生病的答案,也為心理壓力找出口。他看了很多養生書籍,也接觸佛經,漸漸對生命有體悟。

曾巨威說,他的想法很簡單,既然不能確定到底是什麼導致生病,不如放棄過去的生活習慣,重新過生活。過去他喜歡吃的,現在不吃,過去不做的,現在開始嘗試。慢慢的,他改成吃素,也接受佛法,心靈上有了安頓,唯一戒不掉的,大概就是和三、五好友聚會時小小品嘗紅酒的習慣。

打坐冥想 和身體自然對話

每天上午,曾巨威喜歡一個人到山裡,打坐冥想,他說,那是沉澱自己的時間,也越來越清楚身體和自然對話的訊息。剛開始練習,總要努力對抗飄出來的萬千念頭,後來他學著和它們相處,接受它們的存在,反而越來越自在,狀況越來越好。

曾巨威說,立委工作很忙碌,自己也還在新手適應期,每天的打坐冥想,並不會跟著打折,這點他會堅持下去。
(引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79708)

名中醫董延齡 75歲還長高

知名中醫師董延齡出身中醫世家,外人自然以為他得天獨厚,必然打從娘胎裡開始吃補。實則他先天體弱,兒時還險些在戰亂流離中病死。幸而他以中醫救人也調養自己,如今75歲,身子強健精神佳,近年還持續在長高,羨煞眾多身高縮水的中老年人。

董延齡曾在立法院、考試院及郵政總局作過多年駐診醫師,許多政治人物、立委都是他的病人。因盛名遠播,還曾應邀到阿拉伯聯合國大公國為國王及多名王室成員看病。他過去看健保門診常要看一、兩百個病人,這幾年考慮年歲漸長,才停止看健保門診。不過仍常有特殊疾病或疑難雜症患者,從各地慕名來求治。

三、四年來已長高0.7公分

「我年輕時並不想當中醫。」他坦白地說。自幼雖被父親嚴格要求背誦湯頭歌訣、雜病心法等中醫基礎課程,但眼看父祖兩代懸壺行醫,生活卻很清苦,他決定改當生活安定的公務員。後來在民國五十年初的一場全國性豬瘟型大流行性感冒中,他無意中以多年修習的中醫救治多名重症同事,看到連自己都驚訝的療效,才折服說「古人沒有騙我,我應當努力讀書」,潛心研習並考上中醫執照。

董延齡強調,體質是可以經由調養來改善的。像他自己先天體質不佳,母親懷他時身體不好,他出生後又因國共內戰常在逃難,在飢寒交迫中長大。他幼年坐船逃難,他和父親、弟弟三人只靠四兩米過了半個月。他一度病弱到連當中醫的父親都要放棄了,可能命不該絕,吃了三塊花生糖後意外救活。青少年時一度患躁鬱症,中年時還經歷嚴重的更年期痛苦,那種「好像世界末日」的痛苦,讓他至今難忘。

年少病弱,讓他對病人的苦痛感同身受,也益發注意養生;結果別的老人苦於身高縮水,他反而年年長高,三、四年來已長高0.7公分。

「我靜坐 我運動前喝水」

他說,養生首重平衡,並身體力行「一動一靜、一進一出」原則。一進一出指的是飲食、排泄,一動一靜即運動、睡眠。他自知體質孱弱,所以他從30歲起就運動不輟,練過太極拳、外丹功、太極劍等等。後來慢慢了解自己的體質敏感,就改練靜坐及伸展操。他習於晨起運動後、睡前靜坐10分鐘到半小時。他說,靜坐可平心靜氣,穩定情緒,身心自然健康。

但董延齡說,運動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然後持之以恆。如果什麼運動都不會,「那就走路吧」。他有一位90歲高壽老朋友,名言就是「我走路,我九十」。

董延齡還傳授一個簡單且時時可做的甩手動作:雙腳與肩同寬,略蹲如騎馬般。雙手往前平舉,再用力往後甩即可。剛開始可每天作一百下,待熟習後再增至二、三百次,如能作七、八百下更好。對現代人常見的肩頸痠痛、心情抑鬱等,很有幫助。

此外,他也重視「二便暢通」,不讓廢棄物淤積於體內。他向來不知便秘為何物,應歸功於他習慣在運動前喝一大杯溫熱水。此外,睡眠是人體的充電時間,每天要睡足六小時,且最好在晚上11點前就寢。

在飲食方面,他自幼腸胃不好,體質虛寒,所以從來不吃冰西瓜,也不吃冰過的水果;從冰箱拿出來的食物,一定待回溫後才吃。喝水也只喝溫水。每餐會吃一碗量的青菜,水果偏好芭蕉、柳丁和橘子 (但咳嗽時暫不吃)、芭樂、奇異果及木瓜,也吃少量的鳳梨。少食豬牛羊肉,但吃雞肉及魚。

但他不認為人人都該複製他的養生方法,畢竟人人體質不同。依他觀察,現代人體質偏「陽亢」的較多。也就是飲食過量、體內熱量太多但生活緊張;多半有火氣大、脾氣暴躁、小便黃且不順暢、易便秘、眼睛乾澀。

這樣的人平日除要適當運動外,也要適量喝水,並少肉多素食,可適量吃平性、涼性食物;不要再吃油煎炸烤食物,免得火上加油。

「保健要訣」分享眾人

董延齡還把行醫所感、養生心得書成「保健要訣」分享眾人:「食應適量,營養求均衡;睡眠要充分,排泄須暢通;運動恆為貴,居處宜清靜;衣著隨時序,交遊擇良朋;慾望有節制,處世尚和平;食物新鮮吃,藥品勿濫用;工作盡心力,休閒放輕鬆;心情常愉快,思想要純正;養成好習慣,身心保安寧。」他歎道,健保局如能好好推廣中醫的養生觀念,健保財務就能改善大半
(引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29307)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美研究:普羅芬可緩和高山症

今天公布的臨床研究顯示,抗發炎藥物普羅芬(ibuprofen)能減緩嚴重的高山症症狀。在數百萬到山區滑雪或健行的美國民眾當中,有多達1/4的人會出現高山症。
主持這項研究的史丹佛大學StanfordUniversity)研究員李普曼(Grant Lipman)形容,高山症有如「嚴重宿醉」。
高山症症狀包括頭痛、倦怠、暈眩、噁心、嘔吐及食慾不振。
情況嚴重時可能出現腦水腫,往往可能致命。
李普曼與研究團隊對58名男性及28名女性進行研究後發現,阿德維爾(Advil)等非處方止痛藥中的有效成分普羅芬,能減緩高山症症狀達26%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美研究-普羅芬可緩和高山症-155004848.html)

靈魂之窗多照光 生理時鐘不變調

人的年紀增長,健康也變差,以往總將罪魁禍首指向高膽固醇、肥胖、心臟有毛病及缺少運動等因素,但也有研究認為,許多疾病的病因其實出在眼睛老化。
根據研究,隨著年紀增長,眼球壁中層的水晶體逐漸變黃、瞳孔變小,干擾身體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yhthm,即生理時鐘)。晝夜節律依賴陽光調整,一旦被打亂(像夜班工作人員),得到失眠、心臟病及癌症等各種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
眼球壁最內層的視網膜有感光細胞,吸收陽光,把訊息傳送至腦部下視丘的視叉上核(SCN)。視叉上核便負責調控生理時鐘,於夜間分泌荷爾蒙褪黑激素,早晨分泌可體松。研究顯示,若褪黑激素濃度減少,就代表視叉上核功能出了問題,罹患癌症、糖尿病及心臟病等疾病的機率就會變高。
美國布朗大學專家柏森研究團隊發現,內視網膜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會與大腦進行更直接溝通,這些細胞也有光感受體(photoreceptor),眼睛一旦老化,可穿越水晶體抵達這些關鍵細胞的光線就愈來愈少。
堪薩斯大學醫學院專家門斯特與透納博士研究估計,人到了45歲,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光感受體,平均只能接收到刺激晝夜節律所需光線的50%;到了55歲下降至37%;到75歲時則僅剩17%。但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對有害的藍色光卻特別敏感,一旦水晶體老化,藍色光就會長驅直入,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瑞典研究發現,白內障患者動手術取出混濁的水晶體,植入清澈的人工水晶體後,失眠和白天嗜睡情況即大幅改善。透納博士指出,有朝一日,研究可能顯示,白內障患者動過手術後,褪黑激素濃度會增加,從而較不易得到癌症和心臟病等疾病。
因眼睛老化後,就會出現這種濾光變化,專家建議,隨著年紀變大,人們應該多走出戶外接觸陽光,若無法到戶外,也要讓室內照明光亮。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靈魂之窗多照光-生理時鐘不變調-213000130.html)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糖尿病患肺結核潛伏感染率 比一般人高6倍

肺結核是高度傳染性疾病,由疾病管制局支持、生策會執行的結核病整合型研究計畫研究更發現癌症病患、糖尿病患等身體狀況較差的人,更容易因為接觸肺結核病患而成為潛伏感染者,糖尿病患肺結核潛伏感染率,更比一般人高六倍之多。
這項研究利用丙型干擾素釋放試劑(IGRA),針對近2千例肺結核高危險族群進行潛伏感染篩檢,發現肺結核高危險族群的潛伏感染率是一般人(5%)的3到7倍。其中肺癌病患潛伏感染率為35%、糖尿病患潛伏感染率為30%、洗腎病患潛伏感染率為18%、長期使用呼吸器的病患潛伏感染率為17%、長期照護機構潛伏感染率為25%、呼吸照護病房潛伏感染率為21%。
生策會研究員雙和醫院謝安慈主任指出,糖尿病患之所以成為高危險族群,原因是糖尿病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力,而且長期高血糖會減弱免疫細胞的殺菌能力,加上高血糖有利細菌生長繁殖,因此提高糖尿病患結核病潛伏感染率。
謝安慈進一步表示,雖然結核病潛伏感染者通常沒有臨床症狀也培養不出結核菌,但此類糖尿病患如果結核病發作,不只會讓血糖更難控制,也會使結核病更加惡化,增加治療難度與疾病風險。
疾管局建議,針對癌症病患、糖尿病患、洗腎病患、長期使用呼吸器的病患等結核病高風險族群,宜定期進行X光篩檢,期能及早診斷及早治療,以避免院內傳播風險。另如果有接觸過結核病患,或出現咳嗽咳痰胸痛超過3周、體重減輕、傍晚微燒、夜間出汗等症狀,亦應儘速主動告知主治醫師,協助進行結核病診斷,皆能避免發病後增加原有疾病的嚴重度與治療難度。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糖尿病患肺結核潛伏感染率-比-般人高6倍-160459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