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夢想力喚醒沉睡潛能 想像10年後功成名就的你

想要成功,就從「人生有夢」開始,練習「投射未來」的思考遊戲,生動想像10年後成功實現夢想時,人生會是什麼樣貌,這將會激發你努力追求目標的強烈欲望。
 潛能開發大師博恩‧崔西(Brian Tracy)認為,成功從「人生有夢」開始。所有成功者都是「夢想家」,因為成功起於心念,成於行動;而懷抱夢想與願景,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生動想像夢想成真的快樂
 博恩.崔西認為,要培養夢想能力,就要練習「投射未來」的思考遊戲,想像幾年後自己成功實現夢想時,人生會是什麼樣貌。根據心理學的「內外相映定律」(law of correspondence),一個人的內心清楚顯現什麼景象,外在世界早晚也會得到同樣的結果,因為你的潛能會被喚醒,去實現那幅景象。所以,把未來想像得愈生動逼真愈好,想像的次數也愈頻繁愈好。

 你需要從現實抽離出來,允許自己去做「人生大夢」,想像自己變得有錢有閒,擁有想要的人際關係,有很棒的工作與收入,住在令人嚮往的地方……,盡可能想像未來美好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博恩.崔西認為,想像未來願景要遵守生動、專注、頻繁、持久這4個要訣,「直到可以在腦海中清楚地看到、聽到、聞到、感受到夢境裡那種真實的味道、聲音和興奮的情緒,」這時你的潛力就會被激發出來。緊接著再把思緒拉回到現實生活,思考在達成夢想的路上,有哪些事情是應該做的?

 博恩.崔西說,把你渴望的事物、理想中的未來,變成生動逼真的心理影像,全心去感受目標達成後的快樂,這會帶給你很大的心靈力量。例如你想賺很多錢過好生活,那就用心去「看」你想要的豪宅、名車、高級餐廳,想像擁有財富後,所能享受的生活,就像泡熱水澡一般,沉浸於夢想成真的快樂,這將會激發你努力追求目標的強烈欲望。

列出一份不設限的「夢想清單」
 博恩.崔西說,人們常會受限於習慣與既有信念而裹足不前,突破心理障礙的最佳方法,就是清楚列出「夢想清單」。他認為,每件被寫下來的夢想,其實你已經擁有實現它的能力。你可以不設限地去想:「如果保證不會失敗,我最大膽的夢想是什麼?」「如果能任意選擇工作與公司,我要選什麼公司、做什麼職位?」

 韓國最近有一本暢銷書《每天都是最後一天:拒絕遺憾的73個人生計畫》(中文譯名),一上市就大賣16萬本,作者金壽映是個30歲的女性,本身就是「夢想清單」的實踐者。而她寫下夢想清單的機緣很殘酷:大學畢業後,才剛被眾人稱羨的高盛集團錄用,同時就被醫院宣判得了癌症。突如其來的人生打擊,讓她對生命有新的體悟,不希望平凡平淡過完一生,於是寫下夢想清單,洋洋灑灑列出70幾項,將現在到死亡前的夢想,依照重要性與時間順序排列,傾全力去實踐。 5年來,金壽映已陸續完成30幾項夢想,包括海外就職、幫家鄉父母買房子、寫一本書、演出舞台劇等,現在她是知名的演說家,透過出書和演講,分享實現夢想的經驗。

時間視野放遠 從未來回看現在
 大膽作夢的人,通常會有較長遠的「時間視野」,能夠從未來的角度,思考現在該做什麼,或者不該做什麼。
 哈佛大學的班費德博士曾做過一個研究,他想知道如何預測一個小孩或家庭能否進入上流階級?結果發現,「時間視野」或者所謂「人生遠見」,這才是最關鍵的因素,也就是為了確保未來有更美好的結果,願意做短程的犧牲。博恩.崔西說,當你延長「時間視野」,去思考長遠的未來時,整個人都會跟著改變。

 許多成功人士的共同特質,就是對未來有清楚的願景。青年世代在做職涯規劃時,不妨想想自己希望10年後成為什麼樣子,而創業者也可以想想公司10年後是什麼樣子。

 「從未來回看現在」是很有力的思考技巧,作法是把自己投射到若干年後,想像人生與工作各方面都已達到完美,然後從未來那個時間點,往現在的方向看,問自己「我現在該做什麼,才能從現在這個地方,走到未來我想要去的那個地方?」藉由從未來向現在看,你馬上就能看清自己應開始做些什麼、有哪些事情需要改變、又有哪些事情該多做一點或少做一點,人生前景頓時豁然開朗。

◎夢想實戰演練
‧ 如果確信一定會成功,你會設下什麼偉大目標?
‧ 製作夢想清單:在沒有任何條件限制下,你希望在有生之年達成的事。
‧ 想像理想的生活模式:若無財務限制,你想過怎樣的生活?
‧ 寫下你「明年」想完成的10件事,從中找出一件最重要的,訂下達成標準與完成的期限。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E5%A4%A2%E6%83%B3%E5%8A%9B-%E5%96%9A%E9%86%92%E6%B2%89%E7%9D%A1%E6%BD%9B%E8%83%BD-%E6%83%B3%E5%83%8F10%E5%B9%B4%E5%BE%8C%E7%9A%84%E4%BD%A0-%E4%BA%BA%E7%94%9F%E5%8A%9F%E6%88%90%E5%90%8D%E5%B0%B1%E6%99%82-035725565.html)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猴塞雷!103歲人瑞 軟Q會劈腿

現代人追求長壽,講究養生保健,台北市有位103歲(102年)的崔介忱老先生,每天運動,而且至少要做30分鐘以上的健身操,到現在沒有一顆蛀牙,視力好到還能讀報紙上的小字,這為百歲人瑞,身體硬朗到劈腿、伏地挺身都難不倒他。
劈開雙腿近180度,上身下壓幾乎貼平地面,柔軟度沒話說,接著再來個伏地挺身,一下兩下三下,一個招式下來能做108下,還沒完,看看這終極絕招,大腿繞頸,軟Q度比年輕人還好,更驚人的是,這位崔介忱老先生,今年已經高齡103歲。
健康秘訣,天天起床時先來個30分鐘床上健身操,從頭頂按壓、搓磨前額、臉部按摩,各108下,暢通上半身氣血循環,接著腹部順時針畫圈按壓,便秘、脹氣不再來。
運動加上保健,崔老先生幾十年來,沒生過病,到現在沒有一顆蛀牙,讓他獲得多項保健比賽,沒近視沒老花,現在連看報紙上的小字,輕而易舉。崔老先生活力感染家人,太太也高齡90多歲,皮膚仍白皙細緻。
愛動的崔介忱,天天都會到外頭動動身子,不用柺杖,也能健步如飛,長壽關鍵,還是在於內心,這位健康的人瑞提醒大家,腳步放慢點,生活會更美好。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猴塞雷-103歲人瑞-軟q會劈腿-120230263.html)

睡眠對情緒記憶與情緒反應的影響

為了認得有威脅性的敵人以便日後躲避,負面情緒(恐懼、驚嚇…等)的記憶深刻些對生存而言是好事。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研究發現睡眠不僅可加深記憶,同時也會減少情緒反應的衰退。但這種生存優勢在現代社會反而會是缺點,人們在遭受重大創傷後久久無法忘懷並不是件好事。
許多研究指出睡眠具有記憶鞏固(Memory Consolidation)的效果,並非只是單純休息而已。同時睡眠不單單只是影響了記憶,可能也會調節情緒反應能力。研究團隊即是試圖了解睡眠對於情緒記憶鞏固與情緒反應的影響。
研究包括106名健康受試者,第一階段他們要對60張圖片(30張負向情緒、30張中性)進行情緒與激發性的評估。第二階段圖片增加為180張,同樣是負向與中立情緒各半,當中包含了第一階段看過的60張圖片。受試者除了同樣評估情緒與激發性外,還需回應是否看過此圖以作為記憶表現的指標。所有受試者隨機分派為四組:睡眠組於晚上8點進行階段一作業,經過12小時(含睡眠)後進行階段二;清醒組則在上午8點進行階段一作業,經過12小時(完全清醒)後進行階段二。另外安排白日與夜晚兩控制組(階段一、二間隔45分鐘)以排除生理時鐘對記憶與情緒的影響。
結果發現無論是負向或中立情緒圖片,睡眠組的再認記憶明顯高過清醒組,顯示睡眠確實有幫助記憶鞏固的效果。而對於負向圖片的情緒反應評估,在經過12小時後兩組都變得較為正向也較不激發,但清醒組會明顯比睡眠組更為正向,這表示睡眠會保留了較多對刺激的情緒反應。因此對負向刺激而言,睡眠不但會加深記憶,同時也會減少情緒反應的衰退。但情緒反應是否受記憶程度深淺影響?進一步分析後發現正確率與情緒反應變動程度並無相關,意即情緒性記憶與情緒反應可能為兩獨立系統所運作。
以演化的觀點而言,增加負向記憶同時保持對負向刺激的情緒反應,這樣的行為更有利於生存,不但能夠記得危險,也不會因而減少情緒反應以維持適當的反應能力,但對於遭受重大創傷的人們而言,這樣的機制可能反而造成了過度的痛苦,甚至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發生。或許在受創時限制他們睡眠是一個可行的介入方式,一方面可減少傷痛的記憶,另一方面也減少遇到觸發傷痛時的情緒反應,有助於受創者日後進行調適。但不可忽略的是睡眠剝奪有疲勞、降低注意力等負面影響,如何安排才能對受創者有最大的幫助,還需治療者多方思量。
編譯:林弘庭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睡眠對情緒記憶與情緒反應的影響-134826622.html)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給兩位「糞青」的公開信-唐湘龍

我沒有很強烈的情緒。我看了你們的報導。才高三,卻滿18歲,書鐵定唸得不好。連「強恕」都唸不好。

等你們再老一點,回頭看今天,也許也能了解為什麼我沒有很強烈情緒,有點「淡定」。18歲嘛,不大不小,尷尬年齡。這年紀是這樣的:很不耐煩,但很會惹麻煩;以為自己很厲害,其實是禍害。這年紀,容易無聊。無聊時幹的事兒,尤其無聊。像「潑糞」。有一天,如果你們想起潑遊民糞水,還po網,你們會覺得羞,而且愧。那一刻,你們的青春總算過了。

不要以為大家的青春都這樣。沒。大部份都不會無聊到像你們這麼白痴。但我也不想藉著你們發千古之歎:「這個社會的年輕人到底怎麼了?」坦白說,你們的行為不只是無聊。我認為你們感染這個社會至今無藥可治的不癒之症:「歧視。」

在台灣,許多脫序行為的心理基礎是「歧視」。這個社會對歧視其實不設防。像小螞蟻,悄悄爬進你心裡。強凌弱、眾暴寡、男欺女、富嫌貧,從政治、宗教、性別、族群、地域到年紀…,歧視無所不在。
我想先說說你們的學校。你們唸的學校叫「強恕」。我工作的電台,從窗口看下去,就是強恕的校園。我離你們非常近。我幾乎每天都從高樓盯著你們不大的校園看幾回,想像這個學校為什麼「過鹽水」之後,變得這麼…嗯…不同。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到中文字的字型?「怒」跟「恕」很像。人很容易怒,但怒完,能「強恕而行」,卻極其困難。你們兩個「糞青」,讓源自大陸網路的罵人用語有了台灣版最真實但又最kuso的意義。這和上海的百年名校「強恕」到了台北復校之後的變遷,類同。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這是強恕中學的校訓。你們在當「西門雙煞」、以欺負孤單遊民為樂時,有沒有想過這句話?這句話出自「孟子盡心」。有點難。如果讀強恕,不懂「強恕」,我不能怪你。

「盡心篇」是「孟子」裡很重要的篇章,孟子哲學的核心思索都在裡頭。不少名句也在裡頭。包括教育。「強恕」兩字出自「盡心上篇」的第四章,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談「強恕之道」確實特別。它幾乎開啟了宋明理學極重要的思辨過程。

這章的意思是說:身為宇宙的一部份,我對萬物,當然包括遊民,都有自己完整的想法。我反省自己,如果真誠而行,那真是「樂莫大焉」。重點是強恕而行,就是要勉強自己、強迫自己「行恕道」,能這樣做,離「仁」就非常非常近了。整個儒學系統,目的都在接近「仁」。

拿糞水潑遊民,是恃己之強,虐人為樂。離恕甚遠。離仁更遠。你們其實連「強恕」都不配唸。這樣的校名,這樣的校訓,出這樣行為的孩子,非常反諷。但我想幫你們講兩句話。不唸也好。這個學校,也不懂「強恕之道」。

「強恕」就這麼簡單開除這兩個孩子嗎?不管有百年歷史的「強恕」校方如何理解自己的學校?恕我直言:幾十年來,「強恕」在台灣,不是什麼讓家長、孩子覺得自己學業成績很光彩的學校。唸「強恕」,大概表示從考試成績來排能唸的學校已經不多了。我每天看著「強恕」校園裡的年輕面孔,怎麼看,你們都不過是一群孩子。
這個學校,為了廉價的面子,輕易開除孩子,讓我突然理解在上海時那樣的強恕,為什麼會變成現在台北這樣的強恕。

做為一個有歷史光榮感的私立學校,「強恕」想必也對幾十年來的社會評價深感委屈。我知道「強恕」努力想清刷學校的負面形象,但你們兩個的行為,會讓「強恕」再度被整個社會「壓落底」,「爛學校」的印象不知道多久才有機會洗清?可是,這兩個糞青,從教育的角度講,重點不是「糞」,是「青」。強恕如果為了「糞」,放棄了「青」,那就不配重返百年榮耀的名校地位。

如果今天「強恕」的態度不是辯解,而是站出來道歉,告訴這個社會:「這兩個孩子,不管資質如何,強恕沒教好,強恕的錯,但強恕不放棄,強恕繼續教。」這是恕道。這是「強恕而行」,「強恕」會翻身。跟遊民一樣,觀念不改,態度不改,一日為遊民,終身為遊民。
「強恕」在面對引發社會騷動的兩個孩子,沒有觀念,沒有態度。只有怒,沒有恕。

許多新聞事件都會引導社會做「違反比例原則」的處理。把「新聞性」當「嚴重性」。新聞鬧多大,處分就多重。但是,不管是中指蕭或是Makiyo,人人皆曰可惡、可殺。但可惡到可殺,中間尺度極大。即使網路鄉民囂眾喊「殺」,但法律精神最後還是定調喊「惡」。「強恕」是學校,這兩個孩子犯的錯,不會比以往「強恕」問題學生曾犯下的錯更嚴重。不要被鄉民文化、媒體文化所左右,網路、媒體文化的主流品味是「囂眾踹共」。
對遊民潑糞,跟在路上看見外勞就圍毆為樂,或是凌虐貓狗的大學生,骨子裡沒太大不同。都是歧視。孩子,我當然不會支持你們。但我可以原諒。只要你們能把「怒和恕」再分清楚一點。能把「歧視和不滿」再分清楚一點。能把「羞辱和玩鬧」再分清楚一點。這個移民社會,歧視無所不在。我希望今天對你們行為喊打喊殺的人們,也能盤查一下自己內心深處到處躲藏的歧視小幽靈。

這個學校、這個社會,在教育你們「不歧視」這件事情上,都失職了。嘴巴講講,牆上掛掛,能教你們的實在不多。也沒什麼資格對你們做不成比例的撻伐。

18歲,錯,難免。但要錯的有價值。孩子,「孟子盡心篇」還談了很多的「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你們可以找出來看看。我會繼續站在你們學校旁的高樓上看看這個百年名校。因為我好喜歡「強恕而行」四個字,我覺得,如果你們能在這件事情之後,能夠真正「反身而誠」,這個學校會很有機會重返光榮。這是我好多年來,擺在心裡,對「強恕」的浪漫期待。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給兩位糞青的公開信.html)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提升服藥順從性 治療糖尿病效果加分

目前對於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低血糖、體重增加等,其中以低血糖更是糖尿病患的夢魘,病患若經常發生低血糖,更可能造成認知上的障礙,因此低血糖是不容忽視的。
根據一份橫跨17家國內醫學中心、26位糖尿病醫師所完成的調查報告顯示,病人回報低血糖的比例高達三成,照這樣推算台灣約有40萬病患有低血糖的困擾,其中約4萬人曾經出現嚴重低血糖症狀。其實,病患若經常發生低血糖,更可能造成認知上的障礙,因此低血糖是不容忽視的。
由於糖尿病患以中老年人居多,許多患者經常需要合併多種慢性病藥物一起服用,一天的用藥量可以高達數十顆之多,病患都苦笑跟我說他的胃已經變成「藥櫃」。然而,用藥數量愈多,忘記服用藥物的機率也大幅增加。
目前藥效佳,且副作用少的降血糖複方藥物已逐漸是種趨勢,將兩顆藥物合併為一顆,可以有效減少病患服藥的顆數,同時提供更好的血糖控制。臨床上使用很廣泛的降血糖藥為雙胍類藥物,它可以提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對胰島素的敏感度及增加血糖的利用能力而達到降血糖目的,同時此藥相對的比較不容易引起低血糖等不適症狀。
另一項被認為適合和雙胍類藥物合併使用的新作用機轉的降血糖藥物為DPP-4抑制劑,可提高體內腸泌素濃度,除了不易出現低血糖症狀之外,體重亦略為降低,如此一來大大提高病患服藥順從性及提升治療效果,且可針對糖尿病的三大病理缺陷作用,有效幫助改善病患血糖控制。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專業平台-提升服藥順從性-治療糖尿病效果加分-213000751.html;_ylt=AuFFUsDySkr2lzwTEfPz9OffBdF_;_ylu=X3oDMTNzbzZsbHJtBG1pdANUb3BTdG9yeSBIZWFsdGhTRgRwa2cDNDAwMDE0YTYtMDU3NC0zMTFhLThlZjctZjZlNGZlY2E5MmI3BHBvcwMxMARzZWMDdG9wX3N0b3J5BHZlcgMwZDkxMjZlMC05ODhlLTExZTEtYjdmNy04NGM1OTNmNGI3Zjc-;_ylg=X3oDMTFwN21taGliBGludGwDdHcEbGFuZwN6aC1oYW50LXR3BHBzdGFpZAMEcHN0Y2F0A.WBpeW6twRwdANzZWN0aW9ucw--;_yl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