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大嗑魚油 罹患攝護腺癌機率高

全球無數人吃魚油補品,攝取被宣傳為百病皆治的omega-3脂肪酸,但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報導一份最新研究,反而證實魚油omega-3脂肪酸提高男性攝護腺癌機率。   俄亥俄州立大學醫學中心教授布拉斯基,與西雅圖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一支團隊合作完成這項研究。

研究發現,血液裡三種魚油omega-3脂肪酸 (EPA、DPA、DHA)含量最高的男性,罹患高等級攝護腺癌的機率比上述三種魚油omega-3脂肪酸含量最低者增加71%,罹患低等級攝護腺癌的機率則提高44%。平均之下,魚油omega-3脂肪酸導致所有類型的攝護腺癌機率上升43%。
「高等級」攝護腺癌是會擴散而致命的攝護腺癌。

因此,吞一粒魚油丸或膠囊不只可能是白費金錢,還可能有危險。布拉斯基表示,猛吞魚油補品的人特別應該小心。

報導說,來自蔬菜油、亞麻仁油及其他蔬菜油的脂肪酸,包括ALA,沒有提高攝護腺癌風險的問題。

不但吃魚油補品有風險,連吃魚過量也會帶來問題。布拉斯基表示:「高等級攝護腺癌的機率提高71%,而魚又是大家常吃的東西,並且被視為有益健康,真的傷腦筋。」布拉斯基說,他自己仍然吃魚,但吃得「適量」。

英國《郵報》報導,英國人每年花1億1600萬鎊(台幣52億5712萬元)買魚油補品。
omega-3魚油據說健康效用無限,從預防心臟病、中風、哮喘,增加腦力、預防兒童行為失調,到預防阿茲海默症,不一而足。

但男性看到這份新研究,可能不知道該怎麼辦,例如omega-3脂肪酸降低心臟病風險,而心臟病是遠比攝護腺癌更常見的問題。另外,「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有心臟病的人每周吃兩次魚,而且可能有必要吃魚油膠囊。

醫生:引起疾病因素 並非單一食物

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報導,高度攝取魚油omega-3脂肪酸的男性,高危險型攝護腺癌機率提高71%。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任歐宴泉表示,很少有單一食物或吃某種東西,就會導致某種疾病,也不建議光靠單一食物,例如吃魚油、魚來預防疾病,飲食均衡、多曬太陽、增加茄紅素攝取均能預防攝護腺癌。

對這項吃魚油會增加攝護腺癌風險的研究結果,歐宴泉說,或許會買魚油來吃的人,經濟能力較好,也會吃較多的牛肉,或平常飲食就較為精緻,吃得太油膩、吃太多肉,這些也會導致攝護腺癌。他強調,引起疾病的因素,不會是單一的。

他也不建議光靠一種飲食,例如吃魚油、吃魚等,來預防攝護腺癌或其他疾病。要預防攝護腺癌,應多運動、多曬太陽,另可喝適量紅酒、增加茄紅素攝取等。但增加攝取茄紅素,光吃生的番茄是沒用的,建議可用番茄炒蛋等熟食方式補充茄紅素,另外石榴汁也能預防攝護腺癌。

歐宴泉說,吃魚油是否真的會罹癌,還要針對流行病學進行分析,或看動物實驗的結果,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

(引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65770&ch=rss_life)

珍珠奶茶配飯 少女喝出糖尿病

小心「糖癮」吃掉你的身材與健康!一名十七歲少女長期嗜喝含糖飲料,珍珠奶茶更是她的最愛,三餐若沒珍奶配飯,就食不下嚥。結果少女不但喝出驚人的體重,小小年紀還罹患糖尿病及脂肪肝,為此,醫師已經發出「戒糖令」,要求少女必須立刻戒喝含糖飲料。

 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醫師表示,這名現就讀高二的少女,日前在媽媽陪同下到減重門診,身高一六○公分的她,一站上體重計,指針已飆破八十公斤,她卻一臉無辜地說,「其實我吃得並不算多啊!」

細問之下才發現,少女食量雖不算太大,卻十分偏愛含糖飲料,尤其愛喝有著濃濃奶香及QQ口感的珍珠奶茶,甚至已到了飯可以不吃,珍奶卻不能不喝的地步。

 蕭敦仁說,市售一杯七百CC「正常甜」的珍珠奶茶熱量高達五五○大卡,少女每天照三餐喝,一天就喝進一六五○大卡,根本不須吃別的東西,就已遠遠超過女性一天的建議攝取熱量。

 更甚者,市售手搖杯常添加低成本的高果糖或玉米糖漿,相關研究顯示,人體攝取過多這類糖分,不但會導致第二型糖尿病,還會直接影響肝臟功能,導致三酸甘油脂過高,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

 蕭敦仁說,美國肥胖人口高達六十七%,根據統計,若以西元二千年與一九五○年相比,半世紀來美國每人每天平均攝取熱量增加了兩百大卡,而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來自含糖飲料的「貢獻」。

根據《美國臨床營養雜誌》二○○六年發表的研究結果,最有益於人體健康的飲料首推,其次依序是無添加的茶、咖啡、低脂或脫脂牛奶、豆奶、無熱量但有甜度的飲料、有些營養素的飲料,以及果汁、蔬菜汁、全脂奶、酒精、運動飲料。對於含熱量有甜味的飲料,則應堅持說「不http://life.chinatimes.com/LifeContent/1401/20130716000416.html)」!
(引自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用久會失準 血糖機也要「回診」

一名糖尿病患,自備血糖機在家中量血糖,血糖值控制良好,沒想到回醫院抽血才發現,血糖竟早已超標,原來是血糖機已經失準。   醫師呼籲,不只糖尿病患者需要回診,血糖機也需要「回診」。血糖機標榜可長期使用,但畢竟機器用久了會失準,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表示,血糖機數值與實際血糖不符,偏高、偏低都有可能,過去也發生在家測血糖值高達200,結果醫院抽血檢驗只有120的情況。   國內糖尿病患者至少超過一百萬人,多數患者家中自備血糖機,如果血糖機失準,游能俊表示,測量血糖低於實際值,患者會誤判攝取過多食物;測量血糖高於實際值,患者也會誤判增加胰島素劑量。   糖尿病衛教師徐慧君表示,建議民眾利用回診機會,至少每3個月帶血糖機回醫院,與生化儀數值比對。她說,很多長輩誤以為血糖機可以用一輩子,尤其這些機器可能是子女孝心,長輩捨不得丟棄,其實血糖機本來就要定期檢查。   游能俊也建議,民眾選購血糖機時,也應注意是否符合國際認證;隨機附贈的罐裝試紙,開封後應在三個月內使用完畢。   游能俊表示,血糖試紙應該存放乾燥處,通常開封後3個月就會因為受潮,影響測量數值;至於單片包裝的血糖試紙,則應注意是否已過保存期限。   徐慧君表示,高血糖患者通常不自覺,萬一血糖機失準造成誤判,後續容易併發蛋白尿、視網膜病變與神經病變。
(引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59461&kdid=AR10&r=2)

糖尿病患吃水果 份量要控制

糖尿病患者除監測血糖,水果不管甜不甜,食用時仍建議控制份量,市醫忠孝院區營養科主任洪若樸表示,重點是控制份量與淺嚐即止,一般民眾或慢性病患者打果汁或冰沙更不要加額外的糖,長期食用調製的糖,體重、血脂肪容易與日俱增。   無論直接吃水果或自製天然果汁、冰沙,營養師強調健康自然風,口味可多變化,使用五彩繽紛的蔬果植物性食材,其中富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及抗氧化劑,其特色為提升免疫、抗氧化植物營養素,例如茄紅素、類黃酮素、類苦味素、異黃酮素等。   如果選用當季新鮮牛蕃茄、紅蘿蔔、葡萄柚、奇異果等,製成的冰沙則不但鮮甜、多纖、低卡、不添加任何人工甘味劑,更重要的是天然原味,一樣可以達到所需要的口感,而且多了健康。

一般民眾可用牛蕃茄1顆、鳳梨1/8顆、檸檬1/8顆、梅子粉、冰塊少許、薄荷葉適量,將牛蕃茄、鳳梨、檸檬洗淨去皮切小塊,將所有材料放入果汁機中,加入少量水及冰塊打成雪泥狀,倒入杯中並裝飾薄荷葉即完成。   或是胡蘿蔔20公克、柳丁2顆、檸檬1/8顆、蜂蜜1湯匙(或更少)、冰塊少許、薄荷葉適量。將胡蘿蔔及檸檬洗淨去皮切小塊,使用果汁機製作胡蘿蔔汁約100ml,倒入製冰盒中結成胡蘿蔔冰磚。   將胡蘿蔔冰磚及柳丁、蜂蜜、冰塊加入果汁機中,打成雪泥狀,倒入杯中並裝飾薄荷葉即完成。糖尿病患吃水果不妨多樣,但少量淺嚐,並配合血糖檢測及治療,就不必過度擔心。   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醫師洪建德表示,糖尿病患者不能依照自己舌頭感覺,決定該吃哪一種水果或食物,假設葡萄糖的甜度是1,等量的蔗糖甜度就為1.5,果糖甜度就高到2,但乳糖的甜度是0.3,而且水果內的其他成分,也會有熱量影響血糖,所以水果的種類和甜度不是選擇標準,必須依照飯後血糖檢測來選擇。   洪建德強調,很多民眾喜歡飯後吃水果,或者把水果當作點心吃,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吃水果後兩小時測量血糖,若是從血糖值上升的非常高,就可能要注意攝取的水果量是不是太大,水果的攝取量,才是控制血糖的關鍵,糖尿病患發現當天吃了水果,把血糖值提升太高,再次吃同種水果時,只要把攝取量降低就好。

洪建德補充,糖尿病患沒有不能吃的水果,從自己的血糖發現,特定水果容易讓血糖上升,就只要淺嚐即止就好,如果血糖在控制範圍內,那攝取量就可增加一些,但還是要控制在一定的量,才能維持血糖在安全範圍之中。
(引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53142)

遠離糖尿病 每半小時動2分鐘

研究:多走動可使「好膽固醇」較高,比快走半小時更好!

文明病糖尿病愈來愈盛行,「美國臨床營養期刊」刊登的報告指出,上班族每半小時起身走動一、二分鐘,預防糖尿病效果比上班前快走半小時的效果還好。

現代上班族大多長時間坐辦公桌,紐西蘭奧塔哥 (Otago)大學的研究證實,白領階級只要經常走動,即可預防糖尿病。研究人員徵求70位健康志願者接受試驗,在第一階段,志願者要久坐長達九小時,試驗開始後一小時、四小時、七小時分別飲用代替正餐的飲品,並接受餐後血糖和胰島素檢驗。

在第二階段,志願者先快走半小時,然後坐九個小時。在第三階段,志願者還是要坐九個小時,但每半小時起身走動100秒。

餐後檢驗結果顯示,每半小時起身走動1分鐘40秒階段驗得的血糖值低於久坐前快走半小時的階段,當然也比久坐不動的階段低。2011年已有一項研究指出,經常起身活動的白領階級,「好膽固醇」水準高於久坐不動的人。

研究人員表示,體重正常的人經常離開座位短暫活動活動,比持續進行體能活動更能降低血糖和胰島素水準。血糖和胰島素偏高是第二型糖尿病的警訊,而第二型糖尿病可能源自不健康飲食。

另外,日前的報導指出,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研發出新疫苗,以病患的免疫系統為目標,或許能夠阻止第一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製造胰島素的細胞,導致胰島素不足,病患必須經常注射胰島素。

零碎時間活動 幫助代謝血糖

「美國臨床營養期刊」刊登最新研究報告,主張上班族每半小時起身走動一、二分鐘,預防糖尿病效果,比上班前快走半小時的效果還好。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游能俊表示,要預防糖尿病,「離開座椅就好」,很多研究已發現,若只是要增加血糖代謝,增加活動就好,不需要刻意激烈運動。

游能俊說,要預防糖尿病,應縮短吃飽飯後,身體血糖偏高的時間,因此,吃飽飯30、40分鐘後走動走動,有助於血糖代謝,維持身體胰島素敏感度。此外,利用零碎時間活動、爬樓梯、散步,都對血糖代謝有幫助。

至於已經有糖尿病的患者,吃飽飯後適度活動也很有幫助。游能俊說,過去研究就發現,糖尿病患在運動後一、兩小時測血糖,反而沒有立即下降,大約要六到八小時才會慢慢下降;但吃飽飯後若能簡單運動,直接代謝掉食物所產生的糖,反而血糖明顯下降。他建議,能站就不要坐,簡單活動、運動,確實對預防糖尿病有幫助。

(引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64213&ch=rss_life)

去吃到飽餐廳,胖子和瘦子分別做了什麼事?

去吃到飽的餐廳有兩點令人害怕大量的選擇無限制的份量,而這兩點都會造成熱量的增加。

面對各式各樣的食物,人們傾向於吃更多,特別是在吃到飽餐廳,人們很難不多吃,並抗拒想嘗試吃每一樣食物的誘惑。但是仍然有人在吃到飽餐廳不會吃過量,且還是個瘦子,這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今年四月發表於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一篇新的研究顯示,有兩個策略可以幫助人們抵抗吃到飽餐廳的誘惑1.使用小一點的盤子 2.在吃之前先看一遍所有供應的食物。

這個研究觀察瘦子與非瘦子在吃到飽餐廳行為的不同。研究訓練30位專精的觀察員,他們觀察超過300人,在美國六個州、22個不同的吃到飽中國餐廳的飲食習慣。

這些觀察員通常躲在不容易被發現的角落,觀察103項有關在吃到飽餐廳的飲食行為,並記錄這些人是跟誰去?坐在靠近食物還是遠離?坐在單獨的桌子還是連在一起的桌子?面對還是背對食物?使用叉子還是筷子?紙巾有沒有放在腿上?吃東西咀嚼幾次?
這些觀察員也被訓練可以用肉眼評估BMI。
結果顯示

1. 瘦的人會先環視所有的食物,從不同的食物中選擇他們想吃的。而體重重的人在每一道菜前都會停留,並想著要不要吃它。也就是說瘦的人會從所有食物中選擇想要的吃,體重重的人是想要吃所有的食物。

2. 瘦的人比起體重重的人使用較小的盤子的次數高出7倍。這個習慣會讓人吃比較少的東西。

3. 瘦的人平均來說,坐離食物約16英呎(約4.88公尺)遠,遠過體重重的人。

4. 瘦的人咀嚼次數較多。瘦的人一口約咀嚼15下,過重的人約咀嚼12下。
(引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3599&t=20130509165411)

移植骨髓 愛滋病毒消失

全球研究人員3日發表愛滋病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最令人矚目的,當屬美國兩起病例。兩名愛滋病患因血癌接受骨髓移植,8個月後,愛滋病毒HIV竟然消失無蹤,即使停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HIV至今也未再出現。

過去曾有一名患者移植變異細胞後HIV消失案例,他就是知名的「柏林病患」布朗,2007年接受幹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後來HIV病毒隨之消失。當時移植團隊選用擁有罕見基因變異、能抵抗HIV的幹細胞,移植兩年後,德國籍醫師團隊宣布,布朗的愛滋已經痊癒,至今5年過去,布朗體內尚未發現HIV病毒復發。

不過,波士頓這兩起病例又比布朗更讓人振奮,因為兩名患者是首次接受一般細胞移植,還發現HIV病毒消失的案例,截至目前,接受一般細胞捐贈的患者,無一觀察到類似成效。兩人移植的雖不是突變細胞,不過移植後仍持續使用抗反轉錄藥物,直到捐贈細胞完全成為身體一部分之後才停藥,或許幫了他們大忙。

雖然全球3000多萬愛滋患者並不能使用同樣的移植方法治療,但醫界已相當振奮,認為波士頓的案例必將成為研發治癒方法的跳板。

附屬於哈佛大學的波士頓布里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BWH)團隊去年宣布,兩名罹患血癌愛滋病患接受骨髓移植8個月後,抽血發現他們體內已無HIV病毒。當時兩人仍在服用抗愛滋藥,團隊宣布採集血液樣本之後,兩人陸續在15週前與7週前停藥,迄今HIV病毒都未再度出現。

研究人員亨利希(Timothy Henrich,見圖,美聯社)表示,這兩名病患愛滋目前稱不上已經治癒,因為HIV病毒可能還隱藏在肝臟、脾臟或大腦等器官之內,至少仍需一年時間檢驗細胞組織與血漿等,才能了解移植對HIV抵抗力影響。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E7%A7%BB%E6%A4%8D%E9%AA%A8%E9%AB%93-%E6%84%9B%E6%BB%8B%E7%97%85%E6%AF%92%E6%B6%88%E5%A4%B1-222608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