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滾背
整椎DIY --滾背
“滾背”這個動作可以矯正脊椎,基於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體質也有差異,並非人人可以輕鬆“滾”,為求安全,再一次談談這個動作。
矯正脊椎的方式很多種,此為其一,不吃藥、不打針,簡易可行。
滾背方式:
1.併腿屈膝坐在地上,兩手環抱住小腿,自然呼吸別太急促,收腹拱背,身體往後從尾椎、腰椎一節一節觸及地面,剛開始腳還先不用越過頭,多做幾下後再視自己身體狀況,然後滾到胸椎、頸椎,腳尖朝上,漸漸地雙腳越過頭,腳打直腳尖著地。稍用點力一蹬就有衝力幫助我們往後,腳也能順勢越過頭而腳尖著地了。雙手環抱小腿下方一點會較有力。
2.躺在地上,兩腳屈膝,兩手環抱住小腿,抬頭收腹拱背,身體往後從尾椎、腰椎、胸椎一節一節碰觸地面,如此前後滾過來滾過去
常做滾背的動作,可以矯正脊椎,甚至有人長了骨刺也可以治癒哦!每天勤快108下(來回一次算一下),骨刺免開刀,不用快慢慢作,矯正脊椎自己來!
(引自http://www.shanshuitang.com.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436)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李源德 往後走 倒退跑
清晨時分的台大運動場,早起的人們正沿著操場慢跑、散步。有個男人健身方法卻與眾不同,每個人都是往前跑、往前走,但他卻是倒著跑,引起不少人注意。他正是國內心血管疾病權威、台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
二十多年前,他至溪頭旅行,清晨漫步在薄霧晨曦中,突發奇想,如果倒著走,不是就可以訓練到平日根本用不到的肌肉。
打從那天起,他就開始學著往後走、向後跑,一晃眼就20多年了,有時在台大操場,有時在大安森林公園中的溜冰場,每次大約走2、300公尺,模樣猶如練武功的奇人。一開始先往前跑,待跑一小段,身體發熱,就改變方向,背部朝前,向後跑。
他分析,往後走、倒退跑,好處多多,合乎「用進廢退」原則。平常沒用到的關節、肌腱、肌肉都可獲得適度調整,並能訓練神經的敏感度,對於周圍的反應,變得特別靈敏。
李源德笑著說,經過這些年來的訓練,發現自己平衡感比旁人還要好,大腿肌力也不輸年輕時候。上了年紀的人容易跌倒、也怕跌倒,而他卻幾乎不跌倒。
抖抖身 轉轉脖子、手臂
最近幾年,李源德又將「用進廢退」養生小秘訣,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空閒時,轉動脖子,左邊30次、右側30次;手臂則是前後大轉動,來回多次。或是手臂連續往上舉三次,然後再全身抖動三下,他認為,這些動作有助於訓練脊椎兩側的肌肉。
李源德強調,年紀大了, 都會有骨鬆、身高矮化的等毛病,如果經常訓練頸椎、脊椎兩側肌肉,可緩解頸部及腰背的痠痛,效果相當顯著。
不過,有時運動也可能帶來反效果,幾乎每周登山的他為了避免膝關節退化,會戴上護膝,在路徑上的選擇,也有獨特的見解。下山時,如果一階一階地下梯,膝蓋將承受極大的重量,所以在規劃登山路徑時,就會特別注意,下山時,避免走階梯,而以山路為主。
執醫三、四十年,李源德從病人身上也悟出了許多養生道理。他認為,運動可以訓練心肺功能,但心臟容易被照顧,但肺臟功能就很難被提升。因此運動要達到喘的境界,因為喘一點,才會換氣、深呼吸。登山時,應該選擇坡度較陡的地形,這樣才能訓練到肺部。
爬爬山 隨身帶著「第三隻腳」
喜歡爬山的李源德,在登山時,總會隨身攜帶雨傘,他笑稱,「這是他的第三隻腳」。用來遮雨蔽日,也可當登山柺杖,減輕膝蓋的負擔。
這些年來,幾乎每個周日,都與登山同好相約,一起爬山。這群同好成員包括前台大校長陳維昭以及其他台大教授,每個人都有老伴相隨,一行人浩浩蕩蕩,邊登山、邊聊天,中午就在山中小餐館吃養身餐。
李源德強調,另一半固然重要,但老人家還是需要朋友,擴大生活圈。有些人退休之後,變成老宅男、老宅女,整天待在家裡,少與人互動,這絕非養生之道。
在飲食方面,李源德始終認為,好吃的東西反而要少吃,因為好吃的食物通常太油、太甜;相較之下,少油、少鹽、多纖維的食物就沒有那麼可口。每個人都知這道理,但能做得徹底的人並不多。
慢慢吃 早餐不可少、晚餐少一點
另外,李源德也相當講究用餐速度,要是吃太快,就可能吃太多。因此,他每一頓飯都會花上20至30分鐘,與家人朋友邊吃、邊聊,放慢吃飯速度。就算一個人吃飯,也會邊吃飯、邊看書。
最重要的是,早餐不可少!李源德指出,早上醒來,大腦細胞的運作,有賴於大量醣類,所以早餐內容應該豐盛,晚餐則是吃少一點,最好傍晚就吃,讓腸胃早一點休息。
「當個好病人也是重要的養生秘訣!」李源德強調,不管是身體不舒服,或是罹患慢性疾病,都應順從醫囑用藥,好好配合醫師指示。做一個好病人,才能讓自己活得健康愉快。
盡管已卸下台大醫院院長一職,但李源德還是每周固定回到醫院看診,他也提醒,人體如缺乏維他命B群,就容易罹患糖尿病,以及血管硬化,甚至罹患癌症。不過,維他命B群的最主要來源還是陽光照射後的人體自行合成產生。李源德強烈建議,上了年紀的人應多多曬太陽。
(引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48511&kdid=AR10&r=4)
吳德朗運動、飲食 規律又有紀律
前長庚醫學院院長吳德朗是醫術精湛的名醫,渾身散發一股安定的力量,帶給病人信心和希望。不少患者說,每次看到他,「好像服下一顆定心丸,病就好了一半。」
吳德朗是心臟內科醫師,專攻心律不整,並創立房室竇迴旋脈的發病及藥理機制,是這個領域的世界權威。1987年應王永慶之邀自美返國,建立長庚醫院住院醫師及研究員的訓練制度,隨即被台大、台北榮總等大醫院採用,台灣醫師人力才不虞匱乏。吳德朗曾任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目前是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每當衛生署長異動,他總是熱門人選。
家族遺傳性疾病 更注意健康
「我教患者如何養生,我自己一定說到做到,不會跟患者說一套,自己做一套。」因為說到做到,他說的話,總能贏得病患的深度信賴。
吳德朗母親家族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病史,母親54歲中風,68 歲往生,很胖的外祖父則60歲不到就走了。吳德朗40歲就得了高血壓,去年也罹患糖尿病,「我必須比一般人都更注意健康,否則就會步上母親和外祖父的後塵」。他力行健康生活,因此遺傳性疾病並無大礙,也不影響工作。
但吳德朗是個大忙人,從行政、醫療到研究,他形容自己的工作量是,「一個人做四、五人份工作」。然而,170公分高的他,就是有辦法維持68公斤的體重,30 年來不增不減。
打太極拳、練氣功 絕不熬夜
問他有何養生之道?他回了句深富哲理的話,「如何養生,就是如何生活」。原來,他維持健康的法寶是「雙律」─規律加上紀律。
清晨5時30分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運動,晚上9時30分一定上床睡覺,數十年如一日。因為生活規律,他的頭碰到枕頭十分鐘內一定入睡,一夜好眠到天亮。他說,「想要有好的睡眠品質,一定要生活規律」,且一定要戒掉熬夜、通宵達旦的習慣。
他律己甚嚴,作息如此,運動也講究持之以恆。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運動,先花15分鐘打完一套64式太極拳,接著練氣功,也是數十年如一日。從高中時代就迷上傳統武術,讀台中一中時開始打二哥鶴拳,後來改打太極氣功,去年改學高雲氣功。
「做任何運動都要持續幾年才能看出成果,不能運動一個禮拜,休息兩個禮拜,那種運動沒有用!」
堅持過規律的生活,而且嚴格要求自己一定要運動,並不是每個人都辦得到,吳德朗是如何辦到的?他的答案是「個性」,當他決定做一件事,就要堅持到底。
他還是個美食主義者。白天工作忙碌,美食只能留待晚餐享用。為了在晚上品嚐美食,吳德朗自嘲早、午餐吃的是「飢餓餐」。早餐一碗稀飯、一碟蔬菜,或者只是一顆饅頭配當令水果;午餐更陽春,只吃一個菜包解除飢餓感,卡路里又不高。
「不飽不餓」是最好的飲食方式
他早餐和午餐幾乎遠離肉食,因為他晚餐有三分之一在外應酬,可以享受美食。不應酬時則盡量在家和太太共進晚餐,有時他也會下廚,但肥肉上不了他們家餐桌,但晚餐一定有魚。他年輕時一頓可吃三碗飯,現在絕不添第二碗飯。如此有自制力,讓他可以兼顧美食和健康。
吳德朗最推崇日式飲食,沒有大魚大肉,分量也不多。他年輕時到日本人家裡作客常吃不飽,現在他覺得「不飽不餓」才是最好的飲食方式。
(引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46469&kdid=AR10&r=3)
94歲周汝川 3眠3養 身強體健
困在電梯裡18小時不吃不喝,還得忍受幽閉在狹小空間裡的恐懼,這不是常人能輕易做到,但是中山醫學大學創辦人周汝川,曾於90歲高齡成了「電梯驚魂記」的「男主角」。但靠著平時重營養、保養、運動所累積的好體力,以及臨危不亂的修養,事後只是補個眠,隔天還照常去打高爾夫。
今年已94歲的周汝川除了有點重聽,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銀髮族常見的慢性病。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幾年前他一個人在家,搭電梯下樓餵狗,卻因為跳電,意外被困在電梯裡。
沒帶手機的周汝川知道大聲呼救沒用,便以拖鞋當枕頭,靜靜休息,尿急就只好尿在手邊的杯子裡,等到18小時後,每天按時接送他去學校的司機等不到他,這才發現周汝川被困。
驚魂記隔天 照常去打高爾夫球
不僅沒驚慌失措,周汝川還「安撫」來營救他的消防人員慢慢來,「別把電梯門撬壞」。而且當天下午進食後、補個眠,隔天還是照常去打了高爾夫球,好體力讓人嘖嘖稱奇。
「要說養生,兩個小時都講不完」。許多人都想知道周汝川身強體健的秘訣,周汝川也毫不吝嗇的分享,去年他請好友以書法撰寫,自掏腰包印了3萬張「健康十訓」,送給朋友和來看診的患者,最近還準備加印。到大陸買隨身攜帶的小按摩滾輪,一次就買100支,也是隨處分送,提醒說隨時按壓可以舒筋活血。
其實,周汝川的父親49歲就過世,父母也都有心臟病史,家族裡並沒有人特別長壽,周汝川覺得,要健康脫不了「三養」,也就是營養、保養、修養,40字箴言的健康十訓就蘊含了這些道理。
「少肉多菜、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就是營養,而「少食多嚼、少衣多浴、少車多走」就是保養,「少憂多眠、少憤多笑、少言多行、少慾多施」則是修養。
原地跳躍108下 讓器官動一動
周汝川自己吃得十分簡單,他認為吃太飽,胃腸負擔太重,容易產生病變,老來也盡量少吃肉,有時僅喝肉湯。每天早上喝芝麻、黑豆等五穀漿配上麵包,一星期吃一次日本迴轉壽司,一盤30元,吃三盤配上一碗味增湯就飽了。
「睡得好、起得早、七分飽、常跑跑、多笑笑、沒煩惱、天天忙、永不老」,「不老歌」就像是周汝川的生活寫照,他以前都清晨5點起床,近來睡晚一些,但仍6點半就起身,一起床就先做運動。
「跳跳跳,活跳跳」一邊念自己編的口訣,原地跳躍108下,他認為比起做體操僅是四肢運動,墊著腳尖跳躍可以讓全身上下、器官都活動活動。
每天必走3000到7000步 Z字爬樓梯
他的皮帶頭掀開來,就是計步器,每天必走3000到7000步,一般上了年紀的人都怕爬樓梯,覺得膝蓋痛、無力。但周汝川自創一套「Z字形爬山法」,他比喻就像汽車爬坡,一定是蜿蜒前進比較省力,因此人爬樓梯也不能直線前進,約以45度角方向爬幾階後,再轉個方向繼續以45度角,如此迂迴前進,膝蓋才不會受傷。
另外,搭配呼吸調息,走路時吸兩次氣吐一口氣,爬山時則是吸三次氣吐一口氣,這樣比較不喘。除了多活動,他也重視睡眠的「三眠主義」,平時要「好眠」、偶爾沒睡好要「補眠」,白天覺得疲倦就打個盹「假眠」。
腿力了得!85歲靠雙腳爬上黃山
到94歲高齡,周汝川的體力還是很不錯,一年安排出國8、9 次,而且不是坐遊覽車「純遊覽」,而是跟著兒子自助旅行趴趴走。82歲遊絲路,不必以駱駝代步,85歲時上黃山,不像其他人請轎夫抬上山,周汝川都靠著雙腳爬上山,還吹口哨指揮同行者,走幾小時山路也不腿軟。
周汝川的大兒子周明智形容爸爸是「活寶」,總是充滿活力,年輕一輩怕跟周汝川一起去打高爾夫,因為周汝川不坐高爾夫球車,要自己走路,大家只好都陪著走路。
38歲時,周汝川捐地、籌款,創立了中山牙醫專科學校,把當時自行開牙醫診所的收入,支付學校的開銷,一路改制、打造出現今的中山醫學大學以及附設醫院,培育了不少醫界菁英。
每周排一天看診 絕不輕言退休
現在周汝川還是每天會到校園走走,安排與學生聚會,鼓勵學生學好英文,告訴學生事業再怎麼成功,還是比不上身體健康。周汝川也覺得,不能輕易退休否則「萬事休矣」,至今每周還是安排一天固定看診,雖然兒子體恤他年紀大了,會在一旁接手協助,不過仍有患者指定他看牙,還有96歲的老患者,堅持要找他看診。
(引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39459&kdid=AR10&r=3)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維生素D 舒緩克隆氏症肌肉疲勞、全身無力
維生素D對身體有很多好處,愛爾蘭一項研究發現,克隆氏症患者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可改善肌肉疲勞、全身無力等症狀。
克隆氏症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常出現腹痛、腹瀉、血便困擾,患者整天飽受病痛折磨,常拉得全身無力,肌肉力量也變得比較差。研究作者愛爾蘭聖 三一學院博士生塔拉‧拉芙泰瑞表示,研究發現,克隆氏症患者補充維生素D後,不但身心狀況大幅好轉,疲倦現象減輕不少,生活品質也跟著提升。患者在生活上 變得更如魚得水。這項研究已發表於美國「消化疾病周」年會。
研究團隊以二十七名克隆氏症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參與研究時,症狀雖然稍微緩解一點,但還是面臨倦怠、生活品質下降等問題。研究人員將患者分成兩組,一組每天服用兩千國際單位維生素D,另一組則服用安慰劑。
在研究前後,研究人員為患者測量手握力量、倦怠、生活品質指數,以及血液中的維生素D濃度。拉芙泰瑞指出,克隆氏症患者的肌肉功能常會衰退,測量手握力量,就能了解患者肌肉功能好壞。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服用維生素D補充劑後,手握力量、生活品質都有很大進步。
一般人透過曬太陽,就能獲得維生素D,維生素D食物來源包括鮭魚等富含油脂魚類、起司、蛋黃、牛肉、肝臟與營養強化牛奶。
(引自http://tw.myblog.yahoo.com/jingmei701/article?mid=217&prev=221&next=217)
八個鮮為人知的人體秘密
人體是最完美的創造,大腦下達命令、神經負責傳導,各個器官各司其職,彼此密切的配合,維繫著生命、感官與思維。人體分工之精細,充滿著無盡的奧秘與神奇。
科學家們急欲探討研究,希望能以科學的角度解開更多人體神秘之處;青春期的孩子為何容易衝動?打呵欠及歡笑為何有感染力?人體運作的複雜,究竟還有多少的秘密蘊含其中,等著我們去一探究竟呢?
以下是科學家們所指出的一些鮮為人知的人體秘密。雖然,這些只是千萬神秘中的一角,但在瞭解了更多的人體之謎後,或許更能體認到生命的可貴與奧妙。
內耳有200萬根細微的毛髮
不同於長在耳朵表面的毛髮,耳朵內部的「纖毛」不但不會被當成一種不衛生的象徵,反而有助聽力。英國聽力研究信託(British Hearing Research Trust)的研究指出,纖毛負責將現實生活中的聲波轉變為大腦可以理解的電信號,當纖毛受到振動,它們會產生電力並開始「跳舞」。如果這些纖毛不會震動,大腦則收不到纖毛的刺激,聽不到高頻的聲音,甚至可能變成聾子。
眼睛有三種處理系統
神經學學會(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提出新的研究可協助視力發展。現今我們知道至少有三種不同的處理系統,協助大腦理解視覺的數據資訊:一是著重形狀,另一種專職於顏色,第三種則負責詮釋運動和位置。該協會描述,心理學家已發現人類可看見或理解深度的知覺及事物的組織構造和顏色並不相關。反之,光照強度的對比能協助我們辨識物體。
成人平均空腹容量等於五分之一個杯子的量
一般人空腹時,胃的容量約只有五分之一個杯子大,但在胃塞滿食物時,可容納超過一加侖的量。肥胖者的胃容量並沒有比較大,胃的大小也不一定不代表身體的肥胖程度。然而,暴飲暴食的人胃容量可能會比一般人大。暴飲暴食會使胃容量加大、經常感到饑餓,形成一種難以飽足的惡性循環,也越來越難回復到健康的飲食習慣而造成體重增加。
舌頭有六種味覺
小學有學過舌頭可以分辨甜、酸、鹹、苦及辣,但是還有一種味覺「鮮味」卻被忽略了。鮮味是早在西元1908年,在一位日本的化學家喝了一碗海帶湯後的靈感。他發現鮮味如同甜的糖一般是一種味覺。鮮味通常是由一般的食物中萃取出來,如肉類、陳年乳酪、蕃茄和蘑菇等。
8個月大的嬰兒擁有一千兆個大腦突觸
突觸是控制大腦的神經元間聯繫的橋樑。寶寶在出生後八個月到一歲之間,為了因應大腦內的資訊交換,突觸的數量會迅速的增加,遠遠超過大人的突觸量。透過這種方式,大腦可以辨別哪種連結是最有用且最有效的方式,不常被使用的就會被淘汰。等到孩子十歲時,突觸的數目就只剩下一半。
因此,幼年時期的學習非常重要。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期沒有學會說話,可能日後會失去說話的能力,因為溝通這項能力沒有透過突觸傳遞,而導致這種突觸被淘汰。另一方面,如果突觸淘汰的過程不是依照正常的程序自然停止,連一些基本功能的突觸也可能會消失。美國史丹福(Stanford University)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就發現,像青光眼等這類的退化性疾病,就是大腦不斷地淘汰突觸所導致。
笑、哭及打呵欠都具「傳染性」
科學家指出,打哈欠、笑和哭都能「傳染」給他人,因為這些舉動能刺激大腦中與面部活動有關的區域。在社會交往中,模仿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這些都是會在體內增強交際信號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當您看到人家笑時您也會想笑,人家悲傷哭泣時,您的心情也易隨之波動的原因了。
姿勢會影響記憶力
氣味或者聲音都有可能令遙遠的記憶瞬間鮮活。現實與記憶中事件的聯繫有時非常明顯,《認知》雜誌指出當身體處於與舊事件發生時類似的姿勢時,人們會更為迅速地準確記憶起當時的情形。因此,下次當您記憶出現模糊時,稍微回想使用一下當時的姿勢,可能讓您「恢復記憶」喔。
人體內平均有一點三加侖的血液
人體內有超過一個牛奶罐容量以上的血液,快速地傳遞著身體極需的養分或氧氣,並排掉二氧化碳和廢棄物。血液也有其他,如調節體溫、維持體液之PH質及調節體內水之平衡等功能。心臟負責推動血液流動,讓血液流經全身。當身體處於活動階段時,心臟則可達到每分鐘抽出5加侖的血液量。
(引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9/3/23/n2472351.htm)
新研究讓大腦返老還童
新華網華盛頓4月18日電(記者林小春 任海軍)無論男女,都懼怕老來“糊塗”的那一天。美國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發現年老後大腦神經元再生能力衰退的秘密,將來也許能讓“80歲老人的大腦像嬰兒一般年輕”。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神經環路形成和再生實驗室掌傑博士等人的研究成果18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科學》雜誌還專門為這篇論文配發了一篇“展望”欄目文章。
掌傑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通過觀察神經元與人類似的線蟲,他們發現了一種名為LET-7的小RNA(核糖核酸),抑制這種小RNA發揮作用,可讓大腦神經元“維持在很年輕的狀態,雖然身體其他器官的功能已經開始衰退”。
掌傑解釋說,這種小RNA在大腦中扮演著類似計時器的角色。“它一直在計算神經元的年紀有多大。一旦神經元老到一定程度,它就會告訴神經元,你的再生能力要調降了。關閉這個計時器,神經元的再生能力就不會衰退。”至於這種小RNA成為計時器的機理,現在還不清楚。
掌傑表示,雖然他們的實驗對象線蟲只有302個神經元,從數量上與人類大腦1000億個神經元無法相比,但線蟲神經元的種類和功能與人類大致相同,而且兩者神經元之間連接的機制和傳遞資訊的方式也類似,因此通過線蟲所發現的生物機制也適用於人類。
此前也有針對大腦老化神經元再生能力下降的類似研究,但其重點大多放在環境等外部因素上,且使用的實驗對象多為小鼠。而掌傑等人則將目光聚焦在神經元本身。此外由於線蟲生長髮育速度很快,從胚胎到成蟲只要三天,生命週期只有短短的18天,其相比小鼠具有易於獲取和易於觀察研究等特點。
據掌傑介紹,他和莊秋芬以及鄒燕和邱卉等人的研究成果為治療帕金森氏症、癡呆症和失憶症等神經退化疾病,以及修復因車禍等意外導致的腦損傷等提供了一種可能的療法,未來有望廣泛應用於生物醫學領域。
《科學》雜誌配發的“展望”欄目文章指出,LET-7這種小RNA“讓年老的神經元重新煥發青春”,這一研究成果“邁出了認識老化神經元的重要一步”。
(引自http://www.reconnectiontaiwan.tw/redirect.php?tid=289&goto=lastpost)
數萬患者湧廣西長壽鄉 喝尿學狗爬山求續命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世界第5大長壽鄉,大陸有越來越多人前往買樓定居養生,其中多為癌症患者,有人光腳學狗爬山,認為能吸地氣,有人狂喝山泉「神水」,更有人相信尿有療效,不惜當場喝尿。
上海《解放日報》11日以「巴馬,有沒有生命奇蹟」為題,做出長篇報導。據指稱,巴馬每10萬人中,有30.98位百歲老人,是世界第5大長壽鄉。大陸最長壽老人127歲的羅美珍,就是住在巴馬縣龍洪村,她今年6月在夢鄉裡西去。
據報導,大陸已經有數萬患者前往巴馬,其中1/4來自長江三角洲,今年上海人尤其多;許多在醫學上已被宣判死期的癌症患者,「朝聖般地集聚於巴馬盤陽河畔的坡月、平安、長壽等村並長住下來」,使這些村落成為除了腫瘤醫院之外,癌症患者密度最高的地區。另有一些人到巴馬養生,他們被統稱為「候鳥人」。
報導指出,有老人家支付了高額運費,從巴馬空運整整一噸山泉水回上海,夠喝半年的,因為他被診斷出患了前列腺癌。
傳言,巴馬的水流經地下溶洞,富含錳、鋅、硒等微量元素,PH值偏鹼性,「包治百病」。巴馬沿街於是出現一些小攤販,賣空礦泉水瓶,小的5元(人民幣,下同),大的20元,成為巴馬奇景。
除了打水,「候鳥人」另一項重要功課是到百魔洞口吸氧,大部分是在下午4點睡完午覺後,他們搬著凳子,陸續到洞前,聊天、打坐、練功、搓麻將、吼兩聲,或者發呆。百魔洞是座石灰岩溶洞,洞內源源不斷有夾雜著巨量負氧離子的冷風吹出。
據報導,上海人林克用的弟弟買了一輛大巴士,把兄弟姐妹6人連同家屬送到巴馬,並在坡月村一處山莊買下一層樓13間房,供家族療養。林克用帶來美國專業儀器檢測負氧離子,他說,「山莊的陽台上是4000個到6000個,上海是200個至300個,百魔洞內更高,達3萬個到5萬個。」
還有許多人熱衷在洞內磁療,一躺就是幾小時。更有人戴著手套,光著腳,在巴馬的山坡上爬行,認為能讓內臟懸空,彼此撫摸,還能從地氣中汲取能量。也有人找一棵倒下的樹,每天練習走獨木橋,相信意念的集中可以驅除病魔。
有一對夫婦,妻子罹患卵巢癌,因為在巴馬的癌友中聽說有人喝尿治療,丈夫為說服妻子嘗試,不惜自己當場喝尿。
對於上述行為,報導形容「人類求生的努力在此極致呈現」。有時確實會傳出好消息,例如本來被醫生斷定只能活3個月的癌友,到巴馬後活過一年。不過,也有失敗的,例如一位罹患乳腺癌8年的女子,到巴馬後每天爬山7、8次,體重從75公斤減至60公斤,「或許是急於求成,就在這裡復發了」。
「候鳥人」公益組織「藍色紐帶」的主要人物崔學東說,「但實際上無效離開的絕對人到巴馬的患者10人中平均有6人留下來,「但實際上無效離開的絕對人數也不小」。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數萬患者湧廣西長壽鄉-喝尿學狗爬山求續命-021100589.html)
我只記得你!失智老夫妻不忘枕邊人
遺忘,是失智症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不過台中有一對結褵50載、皆罹患失智症的王姓老爺爺、老奶奶,就算腦中的橡皮擦將記憶都抹滅,他們依然記得彼此,總是緊緊相守,天天上演牛郎和織女幸福相聚卻不捨分離的七夕愛情物語。即使遺忘了全世界 也不會忘記你 王爺爺是退伍軍官,和王奶奶相伴半個世紀,感情甚篤,卻因先後罹患失智症,幾乎什麼事都記不得,就連剛發生的事情也不例外,但讓醫護人員驚訝的是,他們「即使遺忘了全世界,也不會忘了彼此」。 王爺爺和王奶奶自去年8月開始,白天在光田紀念醫院的日間照護中心接受照護和復健,晚上則回家與家人相聚、享受天倫之樂。 傍晚分離依依不捨 感人戲碼天天上演 醫護人員發現,王爺爺和王奶奶就算什麼也記不得,卻還能認得彼此的臉孔,隨時找尋著對方的身影。散步時,夫妻倆總是牽著小手,王爺爺只要一秒鐘沒看到奶奶,就會追著旁人問:「奶奶呢?」如果醫護人員沒在1分鐘內將奶奶帶到他的視線範圍,爺爺就會焦慮不已。 而隨著奶奶的病症加劇,需接受24小時的全天候照護,晚上無法隨著爺爺一起回家,每天傍晚的分別情節就像牛郎和織女一般,爺爺總不斷詢問:「奶奶呢?我得帶她一起回家。」最後經醫護人員耐心安撫後才作罷。 沈浸少女時期 王奶奶幸福待嫁有情郎 相較於總是憂慮「老婆不見了」的王爺爺,失智較嚴重的奶奶則每天都顯得非常開心,喜歡穿上紅色的衣服,沈浸於少女時期、即將嫁給爺爺的那段時光,幸福地告訴周圍的朋友「我快要結婚了!」。更讓人感動的是,奶奶總是能精準地說出新郎官的名字。 延緩失智症退化 懷舊治療避免負面 健忘和遺忘是失智症患者的典型症狀,而懷舊治療是藉患者過去生活經驗中的照片、音樂、空間佈置、活動體驗等方式,讓老人家重溫舊時的美好時光,維持好心情,減少因疾病所帶來的挫折感。 不過,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提醒,懷舊治療需配合失智患者的生命經驗,且避免使用可能會引發負面或消極情緒的素材,例如聽腔調悲苦的台語老歌、陳述曾遭舊政權迫害的經驗,以免將患者導入更不愉快的情緒中。 陳俊佑主任表示,部分失智長者若過度深陷過去的記憶,則需透過人時事地物的問題引導,將患者拉回現實生活,使其認知親友姓名和模樣、今夕是何夕,甚至透過讀報讓他瞭解社會上正在發生的事。但值得注意的是,讀報時應選擇正面、開心的素材,如中華台北男籃在亞錦賽的傑出表現;避開可能引發負面情緒的新聞。 此外,烹飪、園藝、家務等感官性活動;還有算術等學習療法,或書法、繪畫等認知活動;外丹功、太極拳、散步等休閒旅遊運動,也有助於延緩失智症退化。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E6%88%91%E5%8F%AA%E8%A8%98%E5%BE%97%E4%BD%A0-%E5%A4%B1%E6%99%BA%E8%80%81%E5%A4%AB%E5%A6%BB%E4%B8%8D%E5%BF%98%E6%9E%95%E9%82%8A%E4%BA%BA-044524811.html)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長壽養生
101歲中醫養生/和尚功練60年 與感冒絕緣
老中醫姜通有一套每天起床必做的養生功,由於此功法來自一位80多歲老和尚傳授,因此名為「和尚功」,他每天照著做,終生受用。
姜通說,認識這位老和尚的過程,如同一段奇遇,那是他三十幾歲時,某日搭火車從鎮江經上海,目的地是杭州,就在火車車廂內遇到一位留著白色長髯的老和尚。
這位來自焦山的老和尚和他搭訕,閒聊時問他:「平常有沒有固定運動?」他回答:「沒有」。這時老和尚就在車廂上示範這套和尚功法,並要他每天勤練習。到了上海,這位老和尚下車飄然而去。
姜通表示,這套「和尚功」看似動作簡單,但做完後讓人渾身出汗,而且可以強壯下肢筋骨,提高肺活量,增進心肺功能,至今連續做了60幾年,到現在連感冒都沒得過。
第一式:每天睡醒,被子踢開,仰躺在床上,雙腳抬高,做踩腳踏車動作100下。此可強壯下肢筋骨、提高肺活量。
第二式:平躺床上,雙手自腰際平伸向上,做取物狀,在胸前交握,然後拉到後頸撐住頭部,然後雙手又繞回到胸前,來回做100下
第三式:雙腳自然站立,雙手掌自腰際平伸朝上,指尖微碰,做取物狀,邊吸氣邊將雙手提至胸口,閉氣三秒鐘後,雙手掌反轉朝下,邊吐氣邊將兩手放回腹部,如此吐納動作,做100下。
101歲中醫師 周周看診五天
不識病味
國內年紀的最長的國寶級老中醫姜通,最近剛過101歲嵩壽,他不僅毫無老態,而且耳聰目明,走路不用枴杖,比很多年輕人快,每周依然看診5天。他說:「活到老,就要多做一天有意義的事,若能為病人解除病痛,就是老天讓我長壽的目的。」
國內年紀的最長的國寶級老中醫姜通,最近剛過101歲嵩壽,他不僅毫無老態,而且耳聰目明,走路不用枴杖,比很多年輕人快,每周依然看診5天。他說:「活到老,就要多做一天有意義的事,若能為病人解除病痛,就是老天讓我長壽的目的。」
姜通小檔案
出生:民國前1年生,江蘇人
學歷:浙江中醫專門學校、國立江蘇醫學院、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美國國際西北咸林大學醫學博士
經歷:江蘇鹽城、如皋縣立醫院院長、陸軍808師軍醫處長、中國醫藥學院內婦科主治醫師、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
現任:德全中醫診所院長
著作:中醫臨床知要、冠心病證治拾零等60多本
出生:民國前1年生,江蘇人
學歷:浙江中醫專門學校、國立江蘇醫學院、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美國國際西北咸林大學醫學博士
經歷:江蘇鹽城、如皋縣立醫院院長、陸軍808師軍醫處長、中國醫藥學院內婦科主治醫師、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
現任:德全中醫診所院長
著作:中醫臨床知要、冠心病證治拾零等60多本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