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1001116慢性殺手糖尿病 半數以上初期不自覺

慢性殺手糖尿病 半數以上初期不自覺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慢性殺手糖尿病-半數以上初期不自覺-024926902.html)

1114號是「世界糖尿病日」,嘉義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中心主任游慧宜醫師表示,臨床上有一半以上的民眾初期糖尿病不自覺,往往都是出現三多症狀後才就醫,但此時多數確診為糖尿病。民眾應養成定期測量血壓、血糖,並培養規律運動習慣。
  糖尿病雖然屬於非傳染性疾病,但在台灣,卻年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遺憾的是,初期糖尿病並沒有明顯症狀,有一半以上患者都是因為已經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症狀,且時體重下降時,才警覺就醫,但此時,幾乎都已確診為糖尿病。
  醫師表示,其實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從生活飲食與運動習慣做起,並定期接受檢查,就能遠離糖尿病。萬一真的罹患糖尿病,當然是越早治療,成效越好。臨床研究發現,每下降1%的糖化血色素,就可減少37%洗腎及視力受損、減少43%截肢機會、減少15%心臟病及中風發生。
  游慧宜醫師重申,要擺脫糖尿病與相關併發症的夢靨,除了要遵從醫囑咐,按時服藥並回診追蹤外,也要養成定期測量血壓與血糖、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習慣,才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擁抱彩色人生。

1001116糖尿病患吃抗氧化劑 小心傷腎

糖尿病患吃抗氧化劑 小心傷腎
糖尿病或腎臟病患者服用抗氧化劑時,要非常小心。署立雙和醫院與弘光科技大學聯手研究發現,常見於一般蔬果的抗氧化劑「槲皮素」,不僅不能降低血糖,反而會引發腎臟癌,或讓腎臟癌惡化
槲皮素普遍存在於各種食用蔬果中,其中又以紅茶、綠茶、蘋果、紅洋蔥、蔓越橘小紅莓及隨續子等的含量較多。
這篇研究論文刊登在今年8月美國化學學會雙周刊「農業與食品化學」 (ACS),並引起國際媒體重視並專文介紹,提醒體質特異或罹患慢性疾病者,服用保健食品要特別小心。
研究主持人、署立雙和醫院泌尿科主任陳冠州表示,抗氧化劑是近年來最夯的保健產品之一,不少人天天服用來抗老化或抗發炎。然而,研究顯示,並不見得所有抗氧化劑都有效,有些甚至會讓病情惡化。
他們以大白鼠進行動物實驗發現,餵食槲皮素的6隻嚴重糖尿病鼠則無一倖免,全都出現腎臟癌腫瘤,「命中率百分之百!」
陳冠州解釋,槲皮素會讓體內的胰島素濃度上升,而胰島素會讓體內的腫瘤快速成長;槲皮素濃度大於200微莫耳時,會搖身一變為促氧化劑,產生大量自由基,攻擊正常細胞,並讓癌細胞更加惡化;此外,槲皮素會和體內的轉甲基物質競爭,使得過多的雌激素累積在腎小管,導致癌化。
陳冠州表示,槲皮素屬水溶性物質,一般正常人可代謝並排出體外,吃了也不會有問題。反觀腎臟已出現病變,甚至已惡化為無法恢復症狀的患者,槲皮素就有可能導致癌化,這些患者最好別吃含槲皮素的抗氧化劑,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引自http://udn.com/NEWS/HEALTH/HEA2/5963149.shtml)

1001116蘋果洋蔥過量 糖尿病患腎臟病患反易罹癌?

蘋果洋蔥過量 糖尿病患腎臟病患反易罹癌?

雙和醫院泌尿科醫師陳冠州研究發現,含有豐富抗氧化劑的蘋果、洋蔥、紅茶、綠茶等食品,糖尿病或腎臟病患者食用過量反而容易罹患腎癌,迷信抗氧化劑能防癌的民眾,應針對體質適量進食,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雙和醫院泌尿科主任陳冠州表示,現代人喜歡使用抗氧化劑來防癌,他以抗氧化劑為研究題材,發表「槲皮素與阿魏酸加劇糖尿病患之腎癌」論文,今年八月刊登於美國化學學會「農業與食品化學」雙周刊上。
陳冠州使用容易罹患糖尿病的streptozotocin藥劑,讓小白鼠罹患糖尿病,再分成八組實驗。第一組為正常老鼠、第二組是糖尿病鼠、第三組是使用降血糖藥物治療的糖尿病鼠,其他五組糖尿病鼠分別給予沒食子酸(gallic acid)、芸香素(rutin)、兒茶素(EGCG)、阿魏酸(ferulic acid)及槲皮素(quercetin)。
     經過廿八周實驗,糖尿病組的老鼠有兩隻罹患腎腫瘤,餵養阿魏酸的有三隻,餵食槲皮素的六隻全部罹患腎腫瘤。陳冠州指出,這五種抗氧化劑不僅不能降低血糖,槲皮素、阿魏酸還會增加糖尿病者罹患腎癌的風險。
     紅茶、綠茶、蘋果、洋蔥含有大量槲皮素,被視為抗癌健康食品,為何會增加癌症的嚴重度?陳冠州說,槲皮素具有促進胰島素分泌的作用,胰島素本身就會加強腫瘤生長,從其他研究也發現,槲皮素超過200μM濃度,致癌的可能性越高。
     陳冠州強調,一般人攝取紅茶、綠茶、蘋果、洋蔥內的槲皮素,並不會罹癌,但研究證實,防癌抗氧化劑用在已經罹腎癌患者身上,會加重癌症惡化。
     他呼籲,抗氧化劑的安全性與療效仍未有定論,對於「保健用」的抗氧化劑,也應該重新評估,對於糖尿病患,或已經發生腎病變者,更應追蹤抗氧化劑的使用狀況。
     一向被視為保健防癌的抗氧化劑,在小鼠實驗中會加重癌症惡化?多位醫師對此表示保留,認為只做老鼠的動物實驗,不能直接印證到人體,需要更謹慎的研究才能證實。
     榮總泌尿外科主治醫師張延驊表示,糖尿病、高血脂、抽菸、肥胖和罹患腎癌有一定的相關,但動物實驗和人體臨床有相當大的差距,何時吃、吃多少劑量、吃多久會致癌,都需要更進一步的追蹤和研究。
     台大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沈克超指出,糖尿病不能和腎癌畫上等號,老鼠的實驗更不能擴大解釋到人體,例如代糖在動物實驗可能致癌,但在人體並未證實,民眾毋需因一項研究過度恐慌。
     沈克超說,他不會刻意反對民眾吃抗氧化劑,但會提醒病患要監測血糖、服藥控制,不能只靠保健食品。
     榮總新陳代謝科蔡世澤醫師則認為,民眾沒必要把抗氧化劑當成萬靈丹,只要均衡飲食、攝取各種營養,沒必要額外補充抗氧化劑。

1001116糖化血色素低於7% 少併發症

糖化血色素低於7% 少併發症
(引自

一群醫學系學生,將懷孕的糖尿病媽媽與先生甜蜜的互動,先生一路貼心陪伴,拍成愛情小品,藉此告訴大家,只要血糖及糖化血色素控制良好,一樣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此作品昨(9)日也獲得由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舉辦的第2屆「你7了沒!Change&Better」網路比賽前三名。
台灣有將近120萬人飽受糖尿病的折磨,其中約有一萬名是兒童或青少年,且人數逐年增加,儘管糖尿病出現年輕化趨勢,可是國人對於控糖指標糖化血色素的認知卻普遍不足。
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飲食不健康、運動過少,人口老化、肥胖人口增加,導致糖尿病患者人數逐年上升。戴東原董事長表示,為了降低發生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風險,大眾尤其是糖尿病友可設立目標,逐漸建立健康的行為。「七寶四法」是基金會今年開始推動的樂活新準則,七寶涵蓋從心理到生理的7種糖尿病友自我保健照護技巧:1.健康調適:糖尿病可以控制、併發症可以預防。2.健康飲食:總量管控、均衡攝取。3.持續運動:穩定血糖、促進代謝。4.使用藥物:個人化、全方位的藥物治療。5.指標監測:追蹤體重、血壓、血糖、糖化血色素變化,瞭解自己狀況。6.問題解決:有能力處理高低血糖及其他難題。7.降低風險:妥當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減少併發症發生及惡化的機會。
至於「四法」,則是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用來呼籲大家,為了及早發現或防止糖尿病上身,從量自己腰圍、測定空腹或隨機血糖,來界定自己是否屬於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進而以選擇輕食、強化運動等方法來避免或延滯糖尿病發生的宣導口訣。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隨機的血糖數值可能因為飲食、運動、藥物的增減,而時有起落,比起血糖監測,糖化血色素值更能反映糖尿病友控制血糖的中長期績效。一般而言,無糖尿病者,糖化血色素值通常落在4~6%的範圍內,而國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糖化血色素值,近年來卻都還維持在8%上下。由於國際間大規模的臨床研究顯示,長期將糖化血色素值維持在7%左右,較能避免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所以才要關心或問候糖尿病友「你7了沒」。

1001116糖尿病控制與合併症試驗及不自覺性低血糖

糖尿病控制與合併症試驗及不自覺性低血糖
(引自http://homepage.vghtpe.gov.tw/~meta/hba1c.htm#hba1c)
糖尿病控制與合併症試驗(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英文簡稱DCCT,是美國國家糖尿病、消化疾病和腎臟病總署從1983年至1993年推動之臨床試驗,在1993年6月發表此試驗的結果。糖尿病控制與合併症試驗從規劃到完成歷時十年耗資上億,是史無前例最大最詳盡的試驗,其結論「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經由積極治療可以有效地延緩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及神經病變之發生,就算以往血糖控制不良,但經過積極之血糖控制後,也對減低上述合併症的出現有所幫助」。這個結論,雖似想當然耳,卻是終結長久以來,有關糖尿病控制良窳與小血管及神經系統併發症多寡爭議的一道休止符。
具體言之,總共有1441位年在13-39歲 (平均27歲) 的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參加美加地區29家醫學中心的聯合研究,參加試驗的糖尿病患最少有一年糖尿病史,最長不超過15年,他們必須是沒有或只有早期的糖尿病眼睛病變,其中726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無任何視網膜病變 (平均病程三年),另有715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已有輕度視網膜病變 (平均病程9年)。這兩組病人,臨床背景極其相似,其平均血漿值為231 + 83 mg/dl及233 + 80 mg/dl,而糖化血紅素平均值為8.8 + 1.7%及9.0 + 1.5%。這兩組病人再以隨機方式,分別接受兩種治療方式。
其中一組稱為積極治療組,病人配戴胰島素幫浦或一天注射三次以上的胰島素,每天自我偵測血糖4次以上,並且每月回診一次。

所謂積極療法包括:


  1. 每天測試血糖四次以上。
  2. 每天注射四次胰島素或使用胰島素劑量。
  3. 根據飲食和運動調整胰島素劑量。
  4. 依照計劃飲食和運動。
  5. 每月探視醫療小組一次,小組成員包括醫師、護理衛教師、營養師和職能治療師。
另外一組稱為傳統治療組,他們每天注射一或兩次胰島素,每日監測血糖一次,每三個月回診一次。傳統治療組以消除高血糖症狀,避免嚴重或反覆發生的低血糖症,以及維持正常生長、發育及理想體重為治療目標。
積極治療組則經由自我偵測血糖隨時調整劑量,以期達成空腹血糖70-120 mg/dl,飯後血糖低於180 mg/dl,凌晨3點 (每週一次) 血糖高於65 mg/dl,及糖化血紅素 (每月一次) 低於6.05%的控制目標。事實上,在分組治療六個月後,傳統治療組和積極治療組的控制績效,就呈現了顯著的差異,且此等趨勢在平均6.5年 (最長9年) 的觀察期限內一直維持不變。
傳統治療組平均血糖為231 + 55 mg/dl, 糖化血紅素維持在8.9%上下,積極治療組血糖降為155 + 30 mg/dl,糖化血紅素則在7-7.2%左右(p<0.001)。積極治療組中44%病人糖化血紅素至少曾一度低於6.05%,但只有5%的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他們的平鈞糖化血紅素值符合設定目標。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導致65歲以下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每位受試者都定期監測眼睛病變。在觀察期間,原來沒有任何視網膜病變的病人,產生病變的機會積極治療組比傳統治療組減少54%病變惡化的機會。
糖尿病腎臟病變是最常引起末期腎臟病的原因,也是威脅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人生命的主要合併症。一般來說,患糖尿病15年後,有1/3的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會發生腎病變,嚴重時,需要腎透析或腎移植治療,積極的胰島素療法發現可降低腎病變發生和延緩其進展的機會達50%。兩組合計,積極治療組比傳統治療組減少39%發生微量白蛋白尿(尿液白蛋白排出≧40 mg/24小時)的機會,以及減少54%發生白蛋白尿(尿液白蛋白排出≧300 mg/24小時)的機會。 糖尿病神經病變會引起四肢疼痛、痲庳,也可以侵犯內臟自體神經系統,影響心臟
血管、腸胃道和性功能。更甚者,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人截肢的主要兇手,積極療法可大為減少糖尿病神經的機會達60%,至於臨床可見的神經病變積極治療組也比傳統治療組少了60%。
糖尿病控制與合併症試驗的受試者年紀都很輕,平均只有27歲,心臟血管問題並不多見,但每位受試者,都接受基本的心臟血管檢查包括心電圖、血壓血脂肪等,積極療法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升高的機會達35%,大家都知道,膽固醇量引起心臟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所以避免膽固醇升高可以預防心臟病的發生。

糖尿病控制與合併症試驗的發現


降低血糖可降低糖尿病之合併症包括:


  1. 眼睛病變,降低76%機會。
  2. 腎臟病變,降低50%機會。
  3. 神經病變,降低60%機會。
  4. 心臟血管疾病,降低35%機會。
然而糖尿病控制與合併症試驗也見證了積極治療組較傳統治療組病人超重機會多了33%(12.7 對 9.3/100病人--每年),例如在治療5年後,積極治療組較傳統治療組體重平均多增加了4.6公斤。而當人協助處理的嚴重低血糖症,其發生率在積極治療組更要比傳統治療組高出3倍之多(62 對 19 次/100病人--每年, p<0.001)。
有鑑於此,美國糖尿病學會在1994年修正了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控制指標。兼顧遏阻併發症發生及減少嚴重低血糖症間,設法求得一平衡點,亦即放棄以往積極治療組的高標準,而改採空腹血糖80-120 mg/dl,睡前血糖100-140 mg/dl以及糖化血紅素 7%為較切實際的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控制指標。
由於求好心切,嚴重低血糖症,往往成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以及年輕糖尿病患親友的夢魘。然而不僅歐洲實施積極治療有年的專家,對糖尿病控制與合併症試驗嚴重低血糖症發生率偏高不以為然,即使檢視參加糖尿病控制與合併症試驗的29家醫學中心,其間發生率亦有高低將近10倍之差距。是以指導得法與否,似乎在決定低血糖發生率方面居舉足輕重地位。
又已有低血糖時無自覺症狀病史者,每年發生嚴重低血糖之機會,為低血糖症狀感受健全者之六倍(2.83 vs 0.48 次/病人--每年, p<0.001, Gold. 1994)。根據P. Cryer之說法,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無論是否已然發生自主神經病變,先前發生之低血糖,常可導致其後血糖閥值提高,及反制激素反應鈍化,不僅可以重建低血糖感受能力,而且足以減少胰島素引起之低血糖頻度與嚴重之後遺症。
由於積極療法較易引起低血糖的原因,糖尿病控制與合併症試驗的研究人員不建議13歲以下的小孩、老人、有心臟病的病人或其他嚴重合併症的病人和經常有低血糖病史的病人接受積極療法,由於許多積極療法的病人會增加體重,所以肥胖的糖尿病人可能也不太適合接受積極療法。顯然積極療法會增加許多醫療經費和資源,但它們低糖尿病人的長期合併症,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是金錢無法相比的。
總之,在重新體認積極治療的必要之餘,凡我同道及病友更宜以一種合理的態度與作為,來謀求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治療的中庸之道與病人的最高福址。

1001116糖化血色素是甚麼?

糖化血色素是甚麼?(引自http://homepage.vghtpe.gov.tw/~meta/hba1c.htm#hba1c)

糖尿病人控制血糖在理想的範圍內,不單指身體會感覺舒暢,而且也可避免或延後糖尿病合併症的發生,例如:神經病變、眼底病變、腎臟病變和血管損害。
監測血糖控制的好壞,最簡單的方法是檢查血糖,它能夠代表當時你的血糖控制,如果你想瞭解過去一段時間的血糖控制情況,檢查糖化血紅素是一項最有用的檢查,它可以告訴你過去三個月內的你的糖尿病控制計劃到底是好還是壞,它是檢查血糖所無法得到的訊息。
血紅素是紅血球中的一種蛋白質,它主要的功能是將氧氣帶到組織並將二氧化碳帶離組織,葡萄糖可以附在血紅素上,直到紅血球被破壞為止,紅血球的平均壽命約四個月,葡萄糖附著的血紅素稱為糖化血紅素。
葡萄糖可自由通過紅血球並經由化學作用附在血紅素上,每個紅血球中都有少量葡萄糖永久性地附著在血紅素上,血糖愈高,永久性附在血紅素上的糖份就愈多,所以糖化血紅素的百分比可以反映出紅血球生存期間內的平均血糖濃度。
有時你會在不同醫院看到不同的糖化血紅素名稱,如A1、A1c,這些都代表血紅素中不同的含糖部份,各自有不同的檢查方法和判讀標準。不同的糖化血紅素或相同的檢體在不同的地方都會有不同的數據,所以在判讀前必須知道該實驗室之正常值。
失血、溶血性貧血和血紅素的疾病可影響糖化血紅素,不能以糖化血紅素取代血糖檢查作為糖尿病控制的唯一指標,也不能以它作為調整胰島素劑量的單一依據。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的指引,在診斷糖尿病時或糖尿病開始時最好檢查你的糖化血紅素,如果你是使用胰島素治療,則每年檢查四次,如果你是使用口服降糖藥物治療時,則每年檢查兩次,在必須時,醫師會調整檢查的時機。
檢查糖化血紅素可幫助你確定你的血糖檢查是否正確,判定治療計劃是否成功,和顯示出不同的治療計劃間的差異。

1001116血糖監測的重要

血糖監測的重要
(引自http://homepage.vghtpe.gov.tw/~meta/hba1c.htm)
 
胰島素不管是那一型或用那一種方法治療,主要目標是維持血糖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範圍內。控制血糖不止可以避免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如酮酸血症或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性昏迷的發生,良好的血糖控制還會令您身體感覺舒適和減少糖尿病併發症,這點在1993年糖尿病控制與合併症試驗中已得到很好的證明。
血糖監測是維持良好血糖的必要工具,任何一種治療計劃都必須有監測的指標來獲知成效,血糖監測是最直接的指標。經常的血糖監測除了可以避免高血糖帶來的問題外,還可以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糖尿病患通常每月到門診回診一次,每月一次的血糖檢查,袛能代表回診當時的血糖,絕對不足以表達糖尿病控制的情況。為了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最有效的辦法是經常作血糖自我監測。
血糖監測的方法簡單來說可分為血漿血糖和全血血糖檢查,血漿血糖檢查必須先抽血,再將全血離心分出血球和血漿,取出血漿後以儀器檢查其中的葡萄糖濃度,雖然手續有點繁瑣,但比較準確,所以各大醫院和檢驗所都採此法,本院門診便是採血漿血糖檢查法。由於血漿血糖檢查法需要抽血、離心和較昂貴的儀器設備,檢查必須在醫院或檢驗所進行,較為不便,病人不易作頻密的血糖監測,所以後來發展出全血血糖檢查。全血血糖檢查是利用特
殊的小針裝置,刺手指取一滴全血,滴在試紙上再利用小型的血糖機判讀血糖值,由於其方便性和價格下降,準確度也不錯,在國際強調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下,所以國內各大醫學中心都極力推廣血糖的自我監測,改善國內糖尿病人血糖控制。
在各種不同時間點自我監測微血管血糖變化,不僅可以了解血糖起伏情況,可確定各種治療計劃的效果,更有助於低血糖的偵測。自我監測血糖並好好可以記錄,可以幫助你的醫師或糖尿病教育人員去調整你的胰島素劑量、食物量和運動量,協助你達到良好血糖控制的目標。
研究顯示常常血糖偵測可提昇良好的血糖控制,理想的偵測時間是三餐前及睡前。因為這些血糖值可以幫助你的醫療小組確定血糖問題所在,及調整胰島素劑量和食物量的需要。如果在血糖監測結果上有問題,可以聯繫你的醫師或糖尿病教育人員。
使用積極胰島素療法的糖尿病病人,懷孕的糖尿病人,血糖起伏甚大的病人,腎功能不全的病人,都必須實施頻密的血糖自我偵測,以改善血糖的控制和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目前市面上販賣的小型血糖機,其精確度大多不錯,操作也十分簡便,有興趣者,可參考國外對各種機型的比較
由於這類血糖機檢查的是全血糖濃度(醫院檢驗室檢查的是血漿糖濃度),所以檢查出來的結果會與醫院有點差異。所謂全血是指血漿和血球的總和,而血漿所含的葡萄糖濃度比血球內的葡萄糖濃度高,因此血漿葡萄糖會比全血葡萄濃度稍高。
血漿因為不含血球,所以血漿葡萄糖的測定不受血球分解利用葡萄糖或病人是否貧血或多血症等因素的影響,比全血葡萄糖濃度測定,更能反應真正的細胞外葡萄糖濃度。因此糖尿病病人,必須瞭解血漿葡萄糖濃度和全血葡萄糖濃度的差異。
一般而言,血漿葡萄糖濃度比全血葡萄糖濃度高百分之十五(不是15 mg/dl),一般可以用下列公式一換算,但如合併有貧血或多血症之病人,則用公式二換算:
公式一:血漿葡萄糖濃度=1.15×全血葡萄糖濃度
公式二:全血葡萄糖濃度=血漿葡萄糖濃度×(1-0.37×血球容積)
使用小型血糖機自我監測的病人,應定期作機器的較正和與實驗室的數據互相比較,以確保檢查結果的正確性。

1001115活化PPAR 要靠蔬果、運動

活化PPAR 要靠蔬果、運動
(引自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96447)

苦瓜、紅麴、綠藻、大豆蛋白和甘草混著吃 改善代謝症候群 告別三高
【本報台北訊】國內有兩百八十九萬名代謝症候群病患,深受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苦。醫學界發現,人體中的PPAR受體是解決的關鍵,它就像是一把鎖,而蔬果就是鑰匙,多吃苦瓜、紅麴、綠藻、大豆蛋白和甘草,可以活化人體的PPAR,改善代謝症候群。

PPAR是人體用來調節飢餓、脂肪的受體,平常存在人體肌肉、心臟、肝、腎臟等細胞中。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癌症、發炎,統統都與PPAR受體有關。

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實驗組主任蘇益仁說,PPAR受體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發現,也是醫學上一大里程碑。過去醫學界早就知道天天五蔬果、多運動可以保健康,但並不知為什麼,而這個秘密的答案原來就是PPAR受體。他形容,PPAR平常不啟動,就像是一把鎖,而蔬果和運動是鑰匙,攝取蔬果時,就可以活化PPAR。

蘇益仁表示,國內外研究都發現,當PPAR一活化,原本壞的膽固醇會變成好的膽固醇,對胰島素不敏感的糖尿病患,也可降低激←的抗阻。

國衛院從上百種天然食材中,挑選出五種最可活化PPAR食材,包括苦瓜、紅麴、綠藻、大豆蛋白和甘草,五種蔬果最好混著吃,有加乘效果。

蘇益仁強調,已經罹患代謝症候群,並正在服藥的病患,應該要遵從醫師指示用藥。一般民眾也可多吃苦瓜、紅麴、綠藻、大豆蛋白、甘草等食物,除了這五種食物外,可活化PPAR的蔬果常有顏色深、有味道的特色,也可多攝取。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1001107秋葵可以治療糖尿病嗎

上網看到秋葵對糖尿病有功效
服用秋葵可以使糖尿病的症狀減輕,血糖較易得到控制
服用方法:拿兩條六角豆並切除頭尾兩端部分,再沿長身中間界一小刀,然後將這兩條六角豆放入一杯清水﹝室温﹞中,蓋好並在室溫下放置過夜。清晨,在早餐前從水中取出丟掉兩條六角豆並飲用此水。另外的服用方法即每晚上將兩條六角豆切碎,並加入開水中(約一碗水)並在第二天早晨將它喝光,每日堅持如此一般兩個星期後既可看到血糖降低的效果。(引自http://chang-chung-gwo.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