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基因 透露你聰不聰明

國際科學家團隊今天表示,一項同類型中最大的大腦研究發現,人的智能與一種基因有關,它為人類智商差異的謎團提供了一小部分解答。
研究主持人湯普森(Paul Thompson)告訴法新社,這種基因中的一項變異「可使智能提高」,但強調這個與生俱來的基因變異不是影響腦力的唯一因素。
科學家探尋腦部疾病的基因解釋時,意外發現擁有較大腦容量,且在正規的智力測驗中得到較高成績的人,他們的HMGA2基因中有一個很小的變異。湯普森將之稱作「智能基因」並表示,可能還有很多此類的基因還沒被發現。
基因密碼中四個「字母」的化學物質排列組合出現一項變化,就可使HMGA2基因組合產生變化。被比喻為「生命藍圖」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由腺嘌呤(縮寫A)、胞嘧啶(C)、胸腺嘧啶(T)、鳥嘌呤(G)四種化學物質,以不同組合方式串聯排列成雙股螺旋。
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在HMGA2基因中特地區域帶有兩個C,且沒有T的人平均來說腦容量較大。科學家研究超過兩萬名北美、歐洲和澳洲等歐洲人後代的大腦掃描與DNA樣本後發現這種基因變異。從父母身上遺傳到兩個C的受試者,占受試者占四分之一,他們的智力測驗成績較僅有一個C的人高了一‧三分,一個C的人占受試人數一半;剩下四分之一連一個C都沒有的人得分比兩個C的人低了二‧六分。
這份名為「謎團」(Enigma)的研究,由全球一百個研究機構超過兩百位科學家進行製成,已刊登於「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
(http://tw.news.yahoo.com/基因-透露你聰不聰明-160310118.html)

《發酵食物不保存好易傷肝》多吃醃漬物 胃癌風險上升

泡菜等發酵食物最好以低溫儲存。馬偕醫院營養師張智傑建議,泡菜等發酵食物要保存在攝氏7度以下低溫,若想長時間保存,可以放在攝氏負18度低溫,較能抑制細菌滋長。
吃泡菜等食物,要吃多少就從冰箱拿多少,最忌諱反覆處於高溫、低溫環境。冰箱拿出來後,建議在半小時內就要放回冰箱保存,最遲不要超過1小時。
張智傑表示,像泡菜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12、鐵等食物,吃素的人維生素B12攝取量較少,因此可以適量吃點泡菜,補充維生素B12。不過泡菜鈉含量比較高,有些泡菜含有色素,吃太多泡菜等醃漬食物,可能造成胃癌風險上升。
泡菜等食品可用來調味、增添食物風味,但千萬不能用來取代新鮮蔬菜,平常飲食還是要多攝取新鮮蔬菜、水果,以維持營養均衡。
張智傑提醒,如果發現泡菜等醃漬、發酵食物產生刺鼻味道或臭味,或者外觀上呈現暗褐色、異常紅色,代表食物可能已經壞掉、發霉,以免身體受到損害。
根據外國研究顯示,有些食物發霉會出現黃麴毒素,這種成分有引起肝癌的疑慮,民眾一定要特別留意相關風險。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發酵食物不保存好易傷肝-多吃醃漬物-胃癌風險上升-160921147.html)

《吃對食物 減少白髮》想擁有烏溜溜秀髮 多吃蔬果

吃黑芝麻可以讓白髮減少?新竹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幼華表示,有研究報告認為,芝麻含有木酚素(Lignan)等抗氧化成分,或可幫助降血壓,但目前沒有直接醫學證據顯示芝麻可以讓頭髮變黑。
除了基因遺傳、老化因素,像甲狀腺疾病、缺乏維生素B12、腦下垂體疾病、貧血等也會造成白頭髮增多。壓力、抽菸使身體更容易出現老化現象,因此就會讓白頭髮越長越多。尤其是抽菸更會傷害頭髮色澤。李幼華醫師說,抽菸常讓黑色素細胞無法順利分泌黑色素,頭髮便不再烏黑、亮麗。
有些人認為自己白頭髮增多是因為護髮護得不徹底,所以就卯足勁多多護髮。李幼華醫師指出,適度護髮還可以,但護髮次數過於頻繁不但無法讓白頭髮變少,反可能引起接觸性皮膚炎,引起掉髮等其他問題。
蔬菜、水果等含抗氧化營養素成分,因此若想擁有烏黑、亮麗的秀髮,平常最好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營養攝取要均衡,銅、鋅、鐵等礦物質也都可以幫助維持頭髮健康。必要時,可以考慮補充維生素B群、綜合維他命。除了飲食,平常也要規律運動,以紓解壓力。有抽菸者更要戒菸。
醫師提醒,一旦發現大量出現白頭髮,最好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為疾病引起。千萬不要隨易使用偏方,以免弄巧成拙。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吃對食物-減少白髮-想擁有烏溜溜秀髮-多吃蔬果-161849950.html)

少量多餐養生保健?錯

少量多餐一定好?醫師表示不見得。
少量多餐似乎已經成為養生保健的代名詞,不僅想減肥的愛美女性對此奉行不渝,許多醫師也建議糖尿病患應該少量多餐,以控制血糖。但少量多餐真的比較健康嗎?
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明確卻表示,少量多餐是以訛傳訛的錯誤觀念,因為每天吃四到六餐的人,總熱量加起來一定比只吃三餐的人還要多。所以想要透過少量多餐來減肥的女性會發現,一個月下來並沒有比較瘦,糖尿病患者則會發現,血糖也沒有獲得良好控制。
洪建德主任直言,少量多餐的結果通常都是變成多量多餐,因為只要開始進食,胰島素會開始分泌幫助細胞吸收血糖,當停止進食的時候,血糖馬上開始下降。胰島素快速釋放與血糖濃度快速下降,人體很容易產生肌餓的感覺,不知不覺就容易陷入越吃越餓的惡性循環。
另外,心理因素也是原因。少量多餐的民眾常不容易控制熱量的攝取,總覺得每餐都吃得少,但實際上人體每日的熱量消耗是固定的,因此常在無意識中就攝取過多熱量。洪建德主任就表示,少量多餐容易犯的最大錯誤就是總以為每餐都吃一點點,總熱量就攝取得少,事實上吃六餐的人一定比只吃三餐的人攝取更多熱量。
無論是想減肥的女性或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都是總熱量的控制。正常三餐總是比四、五餐更容易計算熱量。因此,醫師仍建議正常飲食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少量多餐養生保健-錯-161247906.html)

夜貓族 當心糖尿病上身

您是三更半夜不睡覺的夜貓族嗎?如果是的話,當心糖尿病找上門。
新光醫院內分泌科陳雁玲主治醫師提醒,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都會引發「胰島素阻抗」,有可能提高糖尿病的風險。
所謂「胰島素阻抗」並非指胰島素分泌異常,而是指周邊的細胞接受體接受胰島素的作用下降。換句話說,就是身體中的組織、肌肉、細胞無法有效與胰島素產生反應,造成血糖持續偏高的情形。
陳雁玲主治醫師表示,睡眠不足或作息混亂的人,常因為交感神經亢奮,導致壓力荷爾蒙增加,進而影響胰島素的對於周邊細胞的作用。
無獨有偶,美國的一篇研究也顯示,長期的睡眠不足與日夜顛倒容易造成新陳代謝疾病,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根據美國百翰與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與哈佛醫學院的研究顯示,睡眠不足與日夜顛倒的人,飲食過後血液中的糖分會有顯著增加。證據顯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與肥胖的風險。該篇研究已被刊載於「科學轉譯醫學」期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陳雁玲主治醫師表示,包含護士、保全等需要熬夜值班的員工都需特別注意新陳代謝,正常建議睡眠一天為六至八小時,因此需要輪班與值大夜班的民眾一定要找時間休息,並避免在晚班吃消夜。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夜貓族-當心糖尿病上身-160310866.html)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出國醫療核退 補償性質有上限

民眾出國期間的醫療費用,雖可用健保核退,但仍屬補償性質,平均只有1%可以核退。
民眾出國期間的醫療費用,雖可用健保核退:「民眾必需在治療當日或出院日起6個月內,檢附醫療費用收據正本及費用明細、診斷書或證明文件、當次出入境證明文件或服務機關證明,填寫醫療費用核退申請書,到健保局分區業務組申請。」(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出國醫療核退-補償性質有上限-005230912.html)
另外,國人出國最常見的緊急傷病中,門診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扁桃腺炎及急性支氣管炎,住院則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骨折。健保局呼籲,國人出國在外應注意生活作息正常、保暖並小心行動,必要時最好還能自備口罩或個人藥品等,盡量避免發生緊急傷病。(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出國醫療費僅1-核退-注意上限規定-114700103.html)

膽結石》蘋果汁+檸檬汁+橄欖油可化石?

網路傳言指出,運用食療可以排出膽結石,方法是先連續五天每天喝一千西西的蘋果汁,第六天先後食用瀉鹽、檸檬汁加橄欖油,然後晚上睡覺時朝右側睡,以熱水袋熱敷腹部就能幫助排出膽結石。馬偕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洪建源表示,這種說法沒有醫學根據,排出來的不是膽結石,可能只是比較硬的糞便。
國外研究則顯示,上述作法排出來的東西並非膽結石,而是「皂結石」(Soap Stones)。
紐西蘭研究人員曾在「刺胳針」醫學期刊(Lancet)發表研究指出,有一位四十歲女性因食用高脂食物出現膽絞痛,經檢查發現膽囊裡有數顆膽結石,大小約一、兩公厘。這位女性照類似上述食療法希望排出膽結石。她先飲用大量蘋果汁、蔬菜汁,然後食用六百毫升橄欖油加三百毫升檸檬汁。
隔天早上,她排出了許多綠色「石頭」。這位患者將排泄物收集起來,請醫師化驗,看看是否真的排出膽結石。
醫師運用顯微鏡觀察發現,這些「石頭」沒有任何晶體結構,當這些東西放置在攝氏四十度溫度環境十分鐘,便溶化成油性綠色液體,當中沒有任何膽固醇、膽紅素或鈣質成份。主要成份為油酸,橄欖油組成成份就是以油酸為主。
研究認為,橄欖油含有三酸甘油脂,胃部消化酵素與三酸甘油脂作用後,便產生長鏈羧酸。而檸檬汁含高濃度的鉀,羧酸與鉀相遇後會起皂化作用,形成羧酸鉀。羧酸鉀體積較大、不溶於水。也可以稱為「皂結石」。分析結果證明,坊間食療法排出來的並非膽結石,而是食物經消化後的產物。
後來這位患者還是接受膽囊切除術,才終於解決膽固醇結石所造成的困擾。
研究人員並表示,從實際觀察可知,排膽結石食療法是一種迷思、錯誤觀念。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劉柏均提醒,大量吃油脂會造成膽囊劇烈收縮,使膽結石組塞在膽囊出口,膽汁無法流出,就可能造成急性膽囊炎。若因膽結石發生不適症狀,找專業醫師治療才是正途。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膽結石-蘋果汁-檸檬汁-橄欖油可化石-160840416.html)

美醫師建議:少做非必要健檢

法新社華盛頓4日電) 美國數個重要醫學協會今天呼籲,為降低成本,症狀輕微的患者應減少檢查,而癌症末期病患應改採消極性治療。
代表37萬4000名醫師的9個團體各列出「醫師和病患應該質疑的5件事」,這些建議發表在「內科醫學檔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可在choosingwisely.org網站參考細節。
其中1項建議是,當病患的實體腫瘤已到末期、且先前治療沒有效果,患者不應再接受化療,因為研究顯示,癌症導向的治療可能無效,也無法延長生命。
因此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Clinical Oncology)呼籲,此刻病患需要的是「適當的安寧療護與支持性照護」。
另項建議則是,攝護腺癌與乳癌初期病患若看來擴散風險低,則應避免高科技掃描,因為這類檢查不僅昂貴,對病患也沒多少益處。
美國核子心臟病學協會 (The American Societyof Nuclear Cardiology)呼籲,內科醫師無論何時都應盡可能設法降低病患的輻射照射量,以及避免對低心臟衰竭風險的病患進行心臟掃描。
同樣的,美國醫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Physicians)也警告,對於沒有症狀或心臟疾病風險低的病患來說,測試心臟功能的心電圖無助病患的預後。
美國醫師學會表示,無論是下背痛病患、還是沒有出現痙攣或其他神經學症狀的昏迷病患,都無需接受電腦斷層(CT)或是磁振造影(MRI)檢查。
另一方面,沒有癥狀的病患無需常做結腸鏡檢查;小於21歲或非因癌症原因切除子宮的婦女,無需每年都做抹片檢查。
美國家庭醫師協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Physicians)表示,多數輕微至中度鼻竇感染會自行痊癒,因此除非症狀持續7天以上,醫師不應該開立抗生素。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美醫師建議-少做非必要健檢-102011865.html)

靈魂之窗多照光 生理時鐘不變調

人的年紀增長,健康也變差,以往總將罪魁禍首指向高膽固醇、肥胖、心臟有毛病及缺少運動等因素,但也有研究認為,許多疾病的病因其實出在眼睛老化。
根據研究,隨著年紀增長,眼球壁中層的水晶體逐漸變黃、瞳孔變小,干擾身體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yhthm,即生理時鐘)。晝夜節律依賴陽光調整,一旦被打亂(像夜班工作人員),得到失眠、心臟病及癌症等各種疾病的風險就會增加。
眼球壁最內層的視網膜有感光細胞,吸收陽光,把訊息傳送至腦部下視丘的視叉上核(SCN)。視叉上核便負責調控生理時鐘,於夜間分泌荷爾蒙褪黑激素,早晨分泌可體松。研究顯示,若褪黑激素濃度減少,就代表視叉上核功能出了問題,罹患癌症、糖尿病及心臟病等疾病的機率就會變高。
美國布朗大學專家柏森研究團隊發現,內視網膜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會與大腦進行更直接溝通,這些細胞也有光感受體(photoreceptor),眼睛一旦老化,可穿越水晶體抵達這些關鍵細胞的光線就愈來愈少。
堪薩斯大學醫學院專家門斯特與透納博士研究估計,人到了45歲,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光感受體,平均只能接收到刺激晝夜節律所需光線的50%;到了55歲下降至37%;到75歲時則僅剩17%。但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對有害的藍色光卻特別敏感,一旦水晶體老化,藍色光就會長驅直入,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
瑞典研究發現,白內障患者動手術取出混濁的水晶體,植入清澈的人工水晶體後,失眠和白天嗜睡情況即大幅改善。透納博士指出,有朝一日,研究可能顯示,白內障患者動過手術後,褪黑激素濃度會增加,從而較不易得到癌症和心臟病等疾病。
因眼睛老化後,就會出現這種濾光變化,專家建議,隨著年紀變大,人們應該多走出戶外接觸陽光,若無法到戶外,也要讓室內照明光亮。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靈魂之窗多照光-生理時鐘不變調-213000130.html)

睡得太多或太少 都有礙心臟健康

根據美國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睡的太多、或睡的太少都對心臟健康不利。
 這項調查是由芝加哥醫學院的心臟病醫學教授阿羅拉主持,針對三千零一十九位45歲以上的民眾,在2007-2008年參與「全國健康和營養調查」(NHANES)。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成三組,分別是每晚睡眠少於6個小時、每晚睡眠時間超過8小時、以及每晚睡6-8小時。
 追蹤這些人的心臟狀況結果顯示,每晚睡不到6小時或睡超過8小時的人,比那些每晚睡6到8小時的人,有更大機會有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心臟方面的疾病。阿羅拉博士說,從這項結果顯示,看起來最佳睡眠時間應該是6到8小時。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睡得太多或太少-都有礙心臟健康-042755206.html)

輪班族糖尿病風險高

日夜顛倒加上飲食不正常,讓輪班族的生理時鐘大亂,健康也亮紅燈。
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睡眠醫學主任契斯勒(Charles Czeisler)主持的研究發現,輪班工作打亂睡眠常態,導致肥胖、心臟病、糖尿病等風險也比常人高。
研究人員針對廿一名健康受訪者的生活進行調空,包括飲食、縮短睡眠時間(只睡五.六個小時)、顛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睡眠規律等,目的就是要打亂他們的晝夜節律(生理時鐘)。
結果發現,改變睡眠常態對這些受訪者身體產生很大影響,身體對體內血糖的控制變差,其中三人在三周實驗之後便出現糖尿病初期症狀,所幸及時回復正常生活形態,短短九天所有糖尿病症狀不藥而癒。
研究員之一的巴斯頓醫生說,己有糖尿病或出現糖尿病初期症狀的人,若從事日夜顛倒的輪班工作,病情恐會惡化。
若不得不輪班,專家建議這些上班族盡量讓每天的生理時鐘保持常態;設法改善白天的睡眠環境與品質;一旦生理時鐘被打亂時,切忌吃大餐。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輪班族糖尿病風險高-213000024.html)

輪班工作 增加糖尿病、肥胖症風險

一項研究發現,輪班工作的人,由於缺乏睡眠和睡眠時間錯亂,很可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風險。

這項研究發表在權威醫學雜誌《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 Medicine)上,他們說,正常睡眠時間的改變,使得身體對體內血糖的控制變得困難。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研究人員對21名健康受試者的生活進行控制,包括他們的飲食和就寢時間。這21名受試者開始先給以晚間十小時的睡眠,然後是連續三週打亂睡眠規律及生理時鐘的安排。他們發現改變睡眠常態對這些受試者身體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些受試者甚至在幾週內就出現了糖尿病的症狀。

研究還顯示,改變正常睡眠時間有增加體重的危險。領導這項研究的巴斯頓醫生說,他們的試驗顯示,處於糖尿病前期狀態的人如果從事顛倒值班工作,那麼他們發展為糖尿病的機率比上正常班的人要高出許多。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輪班工作-增加糖尿病-肥胖症風險-035052316.html)

服降血糖藥再喝四神湯 恐頭昏.休克

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血糖藥後,不要馬上就喝四神湯!因為四神湯裡的山藥、芡實跟茯苓,在中醫上來說,也有降血糖功效,如果短時間內,把四神湯、跟降血糖藥,通通吃下肚,就怕會讓血糖降太低,引發頭昏或休克!
又是豬腸,還有中藥茯苓、芡實,滿滿一碗四神湯,點一碗喝,總希望料越多越好,但糖尿病患者如果用完降血糖藥,這四神湯可別喝太多。北醫傳統醫學部醫師陳玉娟:「它有茯苓、山藥、芡實這些東西,那這個東西理論上,本身在中藥材來講,是有降糖的作用。」
原來四神湯裡的芡實、山藥跟茯苓都有降血糖作用,如果跟糖尿病患者,使用的降血糖藥混在一起吃,就會讓血糖降更低,很可能導致頭昏或休克。西醫不建議混在一起吃,最好間隔1到2小時,但仔細瞧,四神湯裡的料其實都不多,中醫倒是認為真要發揮降血糖效果,一天必須喝四、五碗以上。
中醫師莊雅惠:「如果你是山藥5錢、茯苓3錢、芡實3錢、薏仁5錢,這樣一帖的劑量,是適合濕冷型的患者,或許會達到降血糖的效果,如果只是一點點,效果不一定會那麼的好。」加上四神湯材料,山藥、茯苓都屬於澱粉類,吃多反而容易升糖,糖尿病患者需克制。另外還有鹿茸和甘草,會減少降血糖藥的藥效,糖尿病患者想補身體,這幾樣中藥最好能避就避。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服降血糖藥再喝四神湯-恐頭昏.休克-044748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