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雲:剛柔相濟 陰陽調和
李清雲的長生之術,有十法:「打坐,降心,煉性,超界,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他的延齡長生之道盡在其中
李清雲會武功,以賣草藥為生。1928年,李清雲著了《長生不老訣》一書。他在書中並未提及年齡,但是自述長壽的關鍵在於八卦掌、養生氣功健身。李清雲提出用「剛柔相濟,陰陽調和」的方法鍛練身體。
李清雲生活習慣異於常人,不飲酒、不喝茶、不抽煙,茹素,吃飯定時定量,早睡早起;不多話,閒時閉目靜坐,兩手置於膝上,昂首挺胸,幾個小時一動也不動。他始終認為保持一個平靜安寧的心態和「三通」(即血通和二便通)是長壽所必須的。總結下來,他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長期素食;二、心靜、開朗;三、常年將枸杞泡水當茶飲。
李清雲的長生之術,有十法:打坐、降心、煉性、超界、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和泰定,其延齡長生之道盡在其中。
(以上引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4/10/6/n4265236.htm)
“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坐如龜,行如雀,睡如狗”這就是李清雲留給後人長壽的秘訣指引。他始終認為保持一個平靜安寧的心態是長壽所必須的。他的飲食主要以米飯和少量的葡萄酒為主。
英國、法國的醫學科研工作者得到這一消息後,便對枸杞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枸杞中含有一種沒有見過的維生素,便取名為“維生素X”,也稱為“駐顏維生素”。經動物實驗證實,枸杞具有抑制脂肪在纖維內蓄積、促進肝細胞的新生,降低血糖及膽固醇等作用。枸杞的返老還童作用表現為:對腦細胞和內分泌腺有啟動和新生作用,增強荷爾蒙的分泌,清除血中積存的毒素,從而可維持體內各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
李身材魁偉,體態肥胖,禿頭無發,皮膚光滑無皺紋,肌肉結實,來時看上去約摸五十有餘歲年紀。但自稱已一百五十多歲(一說九十多歲到開縣定居),在一百年前來過開縣,能講出陳家場附近百年前的人名和情況。李會武功,以賣草藥為生,先借住于陳家鄉石龍村(現龍鳳村),後移往開縣(現兼善鄉平和村),並娶妻向氏,定居於此。李生活習慣異于常人,不飲酒、不喝茶、不抽煙,吃飯定時定量,早睡早起;閒時閉目靜坐,兩手置於膝上,昂首挺胸,幾個小時一動也不動;左手蓄長指甲,常用小竹管套在手指上保護指甲,長至六寸左右即剪下置於木匣內保存,李死時有指甲殼一小匣;平時寡言少語,從不談及無關的話。別人問及年齡,僅答兩百多歲。究竟生於何朝、何年、何地?均無人知曉。他雖娶妻,但不同居,僅讓為其洗衣、煮飯而已。李擅長眼科和骨傷科,1820年雇用十四歲的少年向此陽為其挑藥擔,常年遊鄉治病,對富有人家收取高額藥費供養全家生活。到了1912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年輕時替李清雲挑藥擔子向此陽去世了。向此陽生於1806年,到了這一年,已九十三歲了,算得上世間罕見的長壽老人了。然而,令人驚詫的是,李青雲仍然健在!非但健在,而且容顏還保持在五六十歲的年紀!從1975年到2000年居住在巴西聖保羅的道家大師劉百齡,他本人曾經在中國親眼看見李清雲,他曾經問過李大師什麼才是最基本的道家練習,李大師答道「最基本的道家練習是學習保持無為。」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688Jg.html
(引自:https://read01.com/688Jg.html)李閒時常到高橋附近穿心店約人打牌,他每次都輸一百二十文左右,讓牌友贏夠當天飯食錢。李對人厚道,從不發怒,故鄰人多願與之相處,均尊稱他為李二老師(因曾有一個自稱是他哥哥的老人從上海來陳家場探望過他)。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688Jg.html
(引自:https://read01.com/688Jg.html)李閒時常到高橋附近穿心店約人打牌,他每次都輸一百二十文左右,讓牌友贏夠當天飯食錢。李對人厚道,從不發怒,故鄰人多願與之相處,均尊稱他為李二老師(因曾有一個自稱是他哥哥的老人從上海來陳家場探望過他)。
(引自http://www.fengshui-168.com/fs168/discuz/discuzx/thread-91396-1-1.html)
長生不老訣》是李慶遠給後人流下一本書,大概是民國時期出版。附文如下:長生之術,其道有十。曰打坐,降心,煉性,超界,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
能解此十道,始足於言延齡。得此十道之精微,始足于言長生。卻病延年之法,返老還童之機,皆系於是。
打坐之道,行體端莊,合眼瞑目,此假打坐也。
打坐之道者,二六時中,行往坐臥,心似泰山,不動不搖,六根不出,七情不入。
素富貴行于富貴,素貧賤行於貧賤。無遇不安,無入不得。能如此,則不必參禪入定,便是肉身仙
降心之法,湛然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杳杳冥冥,不分內外,絲毫欲念不生。此乃真定,不必降也。
若心逐境馳,有所感念,覓頭尋尾,或靜有所見聞,現出無數幻象,則心生敗壞,道德有損,不可不降。
至於煉性,如理搖琴。慢則不應,促則玄斷。緊慢得中,則琴調美。
又如鑄劍,鋼多易折,鐵多易錈。鋼鐵得中,則劍利矣。真旨如此。煉真性者,宜深體而善解之也。
界有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
私欲渾忘,即超欲界。塵境葷忘,即超色界。不著空相,即超無色界。
超此三界,則煩惱不生,邪魔遠避。
敬者道之根,主一無適之謂。
信者決然無疑、真實不虛之謂也。能手敬信,即是聖賢仙佛。
孔子曰:敬而信,以親信。可見聖人亦從次下手。
斷緣者,斷塵緣也。
塵緣不斷,最足蔽心,萬般聰明,皆為所蒙。
凡人不能無榮辱得喪之心,則機械之念生。機械之心生,則萬種幹時求利事作。
於是乎紛紛擾擾,塵緣擾人,心無片刻安,神無片刻定,以致促其壽命。此大忌也。
古人曰:棄事則形不勞,無為則心自安。勿顯德而露能,勿彰己而抑人。
一切榮辱得喪之情,不系於念。一切生老病死之事,不蒙於心,則塵緣自斷矣。古人修長生之道者,莫不如此。
至於收心,則又進一層矣,心乃一身之主,全神之舍,靜則生慧,動則昧矣。
人情迷於幻境,以為真實,甘受污染,不加洗濯,蒙蔽日深,離道愈遠。
若日新又新,絕塵離境,虛靈空洞,不著一物,心與道合,名曰歸根,
歸根不離,名曰定靜,歸根定靜之後,其心泰然,內無所看,外似無為,不垢不淨,毀譽不生,非智非愚,利害不侵,各守其中,各行其常,與時常息,此為上智。
夫心猶眼也,纖塵入眼,眼常不安,小事朦心,心常不定,不安不定,其病癒深,易隨起隨治,勿令不動,調和純熟,自得安閒。
無晝無夜,行往坐臥,應事接物,著意安之,心若得定,繼續安養,勿令煩惱,少得安逸,漸漸訓狎,惟益清遠,此乃收心之道也。
簡事,即凡事不宜求過之謂也。
如食中珍錯,衣中綾羅,財中金玉,身中名位,此皆分外玩好,足以亂我心神者,宜遠避之。
簡事之旨,如是而已。
一寐一餐,損益寄之。一言一動,福禍隨之。能先見者,時刻防微杜漸,而消之於無形。
然事有不可費,物有不可棄者,亦虛懷受之。勿以妨心,生煩躁,自病其心。
最難除者,莫過色欲。
當知色有想生,想若不生,終無色事。色即是空,想即是幻。心已冰冷,何事不除。有真見者,早已看破,不受其害。
故曰觀真者,達人之先覺。
夫定者,出俗之極地,至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持安者事畢。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無心於定,而心無不定。故稱之為泰定。 心乃載道之器,靜極則道居而慧自生。慧生於本性之固有,故曰天光。
因心亂而昏,心靜而明。慧即明矣,勿以多智而傷定,生慧非慧,生而不用者難。
自古忘形者多,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
莊子曰: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養,而和理出其性。恬知則定慧也,和理則道德也。知不用而安其恬,而道成德備矣。
知此十道,則長生之訣盡其秘。能如此,則陸地神仙不難致矣。
李慶遠談《道德經》
中醫氣功養生家李慶遠,活了257歲,而動作不衰,上山采藥,趕集賣藥,形同壯年,被人們譽為神仙。他每天早上五點起床打坐練功,還經常的練練拳術,活動四肢。他練功悟道修道二百多年,總結出大道《道德經》五千言,只不過“慈、儉、和、靜四個字也,善養生者,必須以慈儉和靜為根本也。
慈:人心能慈,即不害物,不損人。慈祥之氣,養其天年也。
儉:老子以儉為寶,所謂儉者,非止財用。儉於飲食則不傷脾胃,儉於嗜欲則聚其精神,儉於言語則養其氣息,儉於郊遊則潔身寡過,儉於酒色則清心寡欲,儉於思慮則消除煩惱。凡事省得一分,即得一分之益。
和:君臣和則國家興盛,父子和則家宅安樂,兄弟和則手足提攜,夫妻和則閨房靜好,朋友和則互相維護。
故易曰:和氣致鄉祥,乖氣致戾也。
靜:身不過勞,心不妄動也。蘇志全所謂泰山崩於眼前而色不變,糜鹿行於左右而目不瞬。此靜之致也。(就是財色不動心)
(引自http://sacilamo.pixnet.net/blog/post/319762541-256%E6%AD%B2%E7%9A%84%E6%9D%8E%E6%B8%85%E9%9B%B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