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免疫軍有充足戰力 好食物都在身邊

一個人如果免疫能力正常,就能抵抗各種常見的病毒及細菌的能力,在各種傳染疾病的流行期都可減少被傳染的機會。免疫能力是不是明顯變差,可以觀察平日身體的變化而察覺,例如是不是動不動就感冒、一感冒就容易有併發症、一感冒就拖很久才會好、平時容易嘴破、胃腸很容易不舒服拉肚子,或動不動就覺得很累,發生這些狀況時就代表免疫能力已經下降,該檢視一下平日的飲食生活了。提升免疫能力可以從生活型態以及飲食著手,因為飲食內容與免疫力息息相關,良好的營養能讓身體的免疫軍有充足的戰力,好食物其實都在身邊,更無需花大錢尋尋覓覓。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賴怡君也提供能提升免疫力的飲食習慣:

一、每天至少一碗五穀雜糧
除了五穀飯之外也可以選擇雜糧麵包或是其他全麥製品。因為在未精緻的食物中含較豐富的維生素B群和各種礦物質,精緻過的白麵條、白饅頭或白米幾乎流失掉這些營養素。維生素B群包含B1、B2、葉酸(B3)、泛酸(B5)、B6,參與體內氧化還原酵素的作用以及免疫的調節。

二、攝取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建造或修補體內細胞、組織的主要成分,免疫系統也必須靠蛋白質才能正常運作。依行政院衛生署所公告的每日飲食指南指出,每人每日應攝取三至八份的優質蛋白質。優質動物性蛋白質有瘦肉、雞肉、魚肉、海鮮、低脂奶類、雞蛋;植物性蛋白可從豆類及豆製品、堅果類而得。

三、脂肪攝取不過量
攝取太多脂肪(例如攝取過多油煎或油炸烹食物)會抑制免疫功能,除此之外也應注意油脂的種類。植物油較動物油性質不穩定,容易在高溫烹調時氧化,建議採低溫水炒或是以快炒的方式縮短烹調時間,避免產生自由基攻擊免疫細胞

四、吃各種顏色蔬果
每日至少三至五份蔬菜加二至四份水果,儘可能多種顏色組合,攝取不同的植物化學成分提升抗氧化能力。搭配方式建議每日一份綠色蔬菜,配上一份紅、橘或黃色蔬菜,因紅橘黃色系的蔬果富含β-胡蘿蔔素,在體內轉換為維生素A可保護眼睛、鼻腔黏膜、口腔黏膜、肺部及胃腸道,有助於增強第一線防禦細菌、病毒的功用。

五、適量攝取菇類
菇蕈類含多醣體成分,研究證實具有調節、提昇免疫能力的作用,也被視為抗癌的明日之星。但香菇普林含量較高,痛風患者在平日應斟酌食用,不需每日攝取。

六、適量優酪乳
每天喝四百西西左右的優酪乳能維持良好的腸道菌相(好菌多於壞菌),改善胃腸道的健康,並且可抑制壞菌分泌致癌物質,減少罹癌機會。最近研究發現,優格中的乳酸菌可增加免疫細胞釋放「Y干擾素」活性,幫助抗體產生。提醒治療中或是免疫功能尚未恢復的癌友,優酪乳暫時避免

七、甜食淺嘗即可
經常食用甜食零嘴會讓血糖不穩定,導致胰島素抗性產生,不僅容易肥胖也會免疫細胞的活動力,臨床發現血糖不穩定或是有胰島素抗性的人、甚至是糖尿病患者,易併發其他慢性病以及降低免疫細胞的作用,罹癌危險度較一般健康人還高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免疫軍有充足戰力好食物都在身邊-152242310.html)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肥胖及糖尿病為免疫力變差主因

醫師,我好像免疫力不足,擔心到三天三夜睡不好!」成大醫院小兒科教授及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謝奇璋指出,常見的後天性免疫缺損的主因是肥胖、第二型糖尿病,想讓免疫力正常,就應減重、運動、飲食均衡。

謝奇璋指出,免疫系統是人體為了避免受到外來微生物侵害而發展出來的一套複雜精緻的系統。如果這套系統失去平衡,不管是反應不足或是反應過度,都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疾病。

許多人對於「免疫力」三字有錯誤認知,例如,只要增強免疫力,就不會感冒生病。事實上,不管免疫系統多健康,都無法完全保護個體不受致病性細菌或濾過性病毒的感染。

因此,針對致傳染力特別強的微生物(如流感病毒或肺炎鏈球菌),不管免疫力好不好,都應接種疫苗。免得一旦感染,造成嚴重後遺症或併發症。

再者,有人以為進補可以增強免疫力。其實攝取新鮮均衡的飲食,就能維持均衡的營養和體內微生物圈的平衡,如果進補過頭,就容易肥胖,引發代謝症候群,對免疫力有抑制的效果,更容易造成感染。

臨床顯示,國內最常見的後天性免疫缺損是來自於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的代謝症候群所引起的免疫能力低下。例如,糖尿病患在感染病毒、細菌時,會比一般病患還嚴重,而且治療上比較困難,也比較容易產生嚴重的併發症。

謝奇璋解釋,因代謝症候群而造成的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細胞產生的細胞激素產生不足有關。想要建立完善的免疫系統,國人應該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如果懷疑免疫功能缺損,應盡快向免疫專科醫師諮詢。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肥胖及糖尿病為免疫力變差主因-105500812.html)

免疫系統不是強就好 平衡最重要

免疫系統是身體為了避免受到外來細菌侵害而發展出來的一套複雜精緻的系統,這套系統失去平衡,不管是反應不足或是反應過度都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疾病,成大醫院小兒科及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謝奇璋指出,免疫缺損疾病不只會發生在小孩,且不管免疫系統多健康,都無法完全保護個體不受致病性細菌或濾過性病毒的感染。

謝奇璋說,有民眾認為「進補」可以增強免疫力,一到冬天,食補就會大行其道。其實新鮮均衡的飲食,維持均衡的營養和體內微生物圈的平衡,才是免疫系統所需要的。進補過頭造成肥胖和代謝症候群,對免疫力有抑制的效果,更容易造成感染。

謝奇璋說,免疫功能不全,可大致分為先天性的原發性免疫缺損和後天性的免疫缺損。許多民眾有「免疫力的迷思」,像是免疫缺損疾病,只會發生在小孩;其實,有些原發性免疫缺損的病患在小時候被忽略,長大以後才被診斷出來。有些人甚至是小孩被診斷免疫缺損後,才注意到父母自己是原發性免疫缺損病的患者。

此外,只要增強免疫力,就不會感冒生病:其實不管免疫系統多健康,都無法完全保護個體不受致病性細菌或濾過性病毒的感染,所以針對致病力特別強的微生物(如流感病毒或肺炎鏈球菌),應該要提前施打疫苗,免得一旦感染,造成嚴重後遺症或併發症。這才是合理的增強免疫力的方法。

謝奇璋指出,在台灣社會最常見的後天性免疫缺損,包括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的代謝症候群所引起的免疫能力低下。民眾要有活躍的生活型態,和均衡的飲食習慣,才有健康的免疫系統,若懷疑自己的免疫功能有缺損或有問題,應儘快諮詢免疫專科醫師,尋求正確的解答。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免疫系統不是強就好-平衡最重要-161249319.html)

吃高油脂、糖分食物如吸毒 會上癮!

常吃高油脂食物、高糖分食物就好像吸毒一樣,也會上癮!加拿大最新動物實驗顯示,常吃高油脂、高糖分食物會引起大腦化學物質改變,一旦戒吃,就會像戒毒一樣產生一些戒斷症狀,戒斷期間心情特別沮喪。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醫學院史黛芬妮‧富爾頓醫師進行老鼠實驗發現,老鼠如果食用高油脂、高糖分食物,大腦神經化學物質就會出現變化,當飲食習慣改變時,這種大腦神經化學物質也會跟著變動,導致憂鬱等戒斷症狀,此時,戒吃者對壓力刺激也會變得更加敏感,很可能就會再回到高油、高糖食物的懷抱,形成惡性循環。

研究人員發現,老鼠進行低脂飲食時,其中百分之十一熱量來自脂肪,高油脂飲食中,百分之五十八熱量來自脂肪,高油脂飲食雖讓老鼠腰圍增加百分之十一,卻沒有引起肥胖問題。

研究人員發現,吃高脂飲食的老鼠行為較為焦慮,且大腦皮質固酮濃度較高、大腦中的CREB分子也變得非常活躍,這些連鎖反應會影響到大腦多巴胺製造。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戒吃高油脂食物、高糖分食物會引起憂鬱等戒斷症狀。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肥胖」醫學期刊。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吃高油脂-糖分食物如吸毒-會上癮-161249628.html)

多食仍無益!美研究一天一綜合維他命 男罹癌風險降8%

每天一顆維他命,真的能維你的命?多年來醫界結論莫衷一是,美國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每日服用綜合維他命,確實可降低50歲以上男性的罹癌風險8%,不過,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則沒有明顯降低。國內專家表示,每天吃綜合維他命雖可彌補飲食不均衡欠缺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但多食無益,也不能取代蔬果防癌效果。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是在今年10月中發佈這項研究結果,長達12年追蹤1萬4641名年齡50歲以上男性,他們每天服用一顆綜合維他命或安慰劑,研究人員發現,服用維他命的人癌症整體發生率減少8%。

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這些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並沒有降低,若不計入攝護腺癌,整體罹癌率則降低約12%。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暨營養學院保健營養學系講座教授謝明哲表示,不均衡的營養素攝取是導致各種疾病的重要因素,現代人生活忙碌,三餐常草草帶過,身體若長期缺乏某種維生素,的確會影響基本運作機能,容易引起疾病、甚至增加癌症風險。


根據2005至2008年台灣營養健康調查顯示,謝明哲說,台灣19歲以上的民眾,超過半數在鉀、鋅、膳食纖維、維他命E、鈣、鎂等日常所需營養素,皆有攝取量不足的狀況,且隨著年紀增加,營養素攝取不足的情況益發嚴重。

謝明哲指出,平常飲食不均衡的人,額外補充綜合維他命是有好處,可選擇大廠牌、好品質的綜合維他命,不過,多吃仍無益。

不要想吃藥丸來替代自己該做的事!台北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謝瑞坤強調,目前所有針對維他命成分的防癌研究,全都證明無效,以美國這份新報告為例,也只是統計學上的現象相關,不代表有因果關係,否則該如何解釋攝護腺癌的不降反升。

謝瑞坤強調,預防癌症,天天5蔬果、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才是基本原則,少吃脂肪也可以減少乳癌復發,否則亂補充維他命一堆,吃過頭,反而可能引發慢性中毒或高血鈣等問題,得不償失。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多食仍無益-美研究-天-綜合維他命-男罹癌風險降8-031330665.html)

長肌肉的秘決

七次“奧林匹亞先生”獲得者﹐著名影星阿諾德.施瓦辛格,是廣大健美愛好者崇拜的偶像。即使在今天,他那無与倫比的二頭肌和胸肌仍為人們津津樂道。本文是他通過親身體會,講述了怎樣鍛煉才能增長肌肉的觀點和方法,值得大家仔細琢磨和借鑒。

進行大重量的最基本的練習健美的目的,是如何通過訓練有效地增大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塊。對高級健美運動員來說,是要用頂峰收縮法、間歇控制、借力法則、特殊器械、復雜的食譜及新的、科學的訓練方法對自已的身體進行精雕細刻,使之更加完善。

對廣大健美愛好者和中級健美運動員來說,則應專注於肌肉塊的增長。如果他們集中精力於上述複雜的訓練,則非但不能促進肌肉生長,反而會起阻礙作用。

你一定想了解我是如何通過鍛煉使全身肌肉發達的,如果快速使肌肉拉長20或30磅(9.1公斤或13.6公斤)?這也是我16歲初練健美時首先遇到的問題。   我的經驗﹕首先,你要堅信你能練成一個大塊頭。別去想什麼遺傳因素和骨骼結構。你要給自已訂一個目標,然後通過刻苦訓練去達到它。請記住,如果你懷疑自己,你就會失敗。千萬不要給自己設障礙。
 
第二步是艱苦訓練,即進行大重量的最基本的練習。要多用杠鈴和啞鈴,少用聯合器械和滑輪拉力器。多做力量練習,把全身的肌肉都調動起來。

基本練習包括: 胸:臥推,斜板臥推,啞鈴擴胸。
 
背:引體向上,划船練習。 肩:推舉,頸后推舉,飛鳥。 胳膊:杠鈴、啞鈴彎舉,胸前下推,雙臂屈伸(負重)。 腿:深蹲,伸小腿,屈小腿(聯合器械)。 無論哪個練習,都必須大重量、低次數,唯此肌肉才能增長。做每個動作時,開始用一組12次的練習熱身,然後再做6組,每組都要適當加些重量,但要減少次數,最後兩組只能做一次。每組都要竭盡全力,即做最後一個動作時要達到力竭(做不起來)。注意,每組增加的重量要合適,即完成最後一個動作時恰好感到力竭。再就是組與組之間的休息要充分。這個階段不應過多注意肌肉線條。可用變換動作的方法突破某些肌肉停滯不前的狀況。例如,採用半蹲可加大負荷重量,從而加強對肌肉的刺激,促進肌肉增長。注意,訓練時要有同伴保護。
(引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3/9/12/n374693.htm)

我想長肌肉,要配合哪些飲食呢??

1、需要有比常有多一些時間的午睡 

  除了夜間睡眠,若上午進行運動,最好有大約三小時的午睡。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休息,而是為了給生長激素以充足的生成時間。

2、睡前需要補充高熱量飲食 

  對一般健身運動者睡前是不主張吃高熱量飲食的,因為在睡眠中能量消耗少會使 多餘熱量轉化為脂肪,容易導致肥胖症或高血脂。而健美運動員則不然,午睡前和晚睡前的午餐和晚餐,都應攝入足夠的營養如肉、魚、蛋、乳酪和含鐵丰富的瘦肉、花椰菜等。這种睡前的高營養飲食,主要是讓損傷的肌肉 在睡眠中借生長激素合成肌蛋白時有充足的原料,不然肌肉損傷的細胞將無法盡快修复,以至影響運動成績。

  3、訓練後半小時立即進食 

  試驗表明,每天兩小時的激烈運動,比不大運動者每公斤體重需要多1.5倍的蛋白質。

  然而,這些需要大量增加的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也不是什麼時間補充都不晚。從實驗得知,促進蛋白質合成的激素分泌到血液中, 是在運動後2小時才達到高峰的。專家們讓一批運動員進行高強度的70分鐘蹬自行車訓練,再把他們分成運動後30分鐘內進食組和2小時進食組,然後在運動結束後對他們血液中各種營養成分進行定量分析。結果,肌肉中糖原積蓄量,2小時進食者不到30分鐘內進食者的一半。這說明進食的時間與激素水平是否同步有關。若在激素水平達到高峰時才進食,將明顯影響營養物質的合成和利用。

  4、脂肪是耐力運動的“硬”營養 

  以往人們習慣地認為,糖原是運動者能源的“主角”。于是不少人主張運動前3小時吃谷類、薯類、柑桔水果等,使能量以糖原式貯存于肝臟中備用。

  而最新觀點認為,就發揮基礎體力和耐力而言,給肌肉蓄積脂肪比貯存糖原更重要些。實驗表明,一個用最大強度訓練的人消耗糖、脂肪、蛋白質的比例是:男運動員為47、49、3;女運動員為33、61、2。由此可知,無論男女在進行大運動量訓練時,消耗最多的是脂肪而不是糖,因而更應重視脂肪的補充。而女性因有雌激素的幫助,易于把脂肪轉化成能量。因此在相同條件下,脂肪代謝高的女運動員,更能勝任耐力性運動。
(引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1820555)
 

  另外,在進行大運動量時,人們對脂肪代謝更有獨到的机制。比如,一般人攝入的脂肪在血液中變成脂肪球,被心臟、肌肉和脂肪組織吸收,因為他們血液中胰島素首先達到高峰,糖原被最早消耗后,脂肪在來不及(或不需要)動用時,便被貯存于脂肪組織中。而健美運動員則不同,他們的胰島素水平往往暫時被抑制著,血液中的脂肪便可以盡快被肌肉攝取、貯存,并率先參与代謝,而不會首先貯存于脂肪組織中。脂肪對健美運動員來說,首先是高質量的能源,而不是身體的累贅。



  針對這一特殊規律,專家們回顧了世界運動史,發現大多競技體育的強者之所以不是東方人而是西方人,与其飲食習慣大有關系。東方人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而西方人以脂肪為主。這在一定和度會影響人們的運動成績,因為主食谷類的運動員,缺乏強力運動急需的“硬”營養——脂肪。因此,提高這類運動員耐力的營養是“脂肪負載”,讓脂肪成為主要能源。



  健美運動員致力于發達肌肉,不僅要講究科學的訓練方法,還需要提供肌肉細胞成長和修復所需要的能源。因此,延襲舊的營養、睡眠模式,無疑會影響運動成績的迅速提高





首先,你要堅信你能練成一個大塊頭。別去想什么遺傳因素和骨骼結构。你要給自已訂一個目標,然后通過刻苦訓練去達到它。請記住,如果你怀疑自己,你就會失敗。千万不要給自己設障礙。

 

第二步是艱苦訓練,即進行大重量的最基本的練習。要多用杠鈴和啞鈴,少用聯合器械和滑輪拉力器。多做力量練習,把全身的肌肉都調動起來。



基本練習包括:



胸:臥推,斜板臥推,啞鈴擴胸。

 

背:引體向上,划船練習。



肩:推舉,頸后推舉,飛鳥。



胳膊:杠鈴、啞鈴彎舉,胸前下推,雙臂屈伸(負重)。



腿:深蹲,伸小腿,屈小腿(聯合器械)。



無論哪個練習,都必須大重量、低次數,唯此肌肉才能增長。做每個動作時,開始用一組12次的練習熱身,然后再做6組,每組都要适當加些重量,但要減少次數,最后兩組只能做一次。每組都要竭盡全力,即做最后一個動作時要達到力竭(做不起來)。注意,每組增加的重量要合适,即完成最后一個動作時恰好感到力竭。再就是組与組之間的休息要充分。這個階段不應過多注意肌肉線條。可用變換動作的方法突破某些肌肉停滯不前的狀況。例如,采用半蹲可加大負荷重量,從而加強對肌肉的刺激,促進肌肉增長。注意,訓練時要有同伴保護。

迅速長肌肉的運動經驗談

首先,你要堅信你能練成一個大塊頭。別去想什麼遺傳因素和骨骼結構。你要給自已訂一個目標,然後通過刻苦訓練去達到它。請記住,如果你懷疑自己,你就會失敗。千萬不要給自己設障礙。

  第二步是艱苦訓練,即進行大重量的最基本的練習。要多用杠鈴和啞鈴,少用聯合器械和滑輪拉力器。多做力量練習,把全身的肌肉都調動起來。基本練習包括:

  胸:臥推,斜板臥推,啞鈴擴胸。

  背:引體向上,划船練習。

  肩:推舉,頸後推舉,飛鳥。
  胳膊:杠鈴、啞鈴彎舉,胸前下推,雙臂屈伸(負重)。

  腿:深蹲,伸小腿,屈小腿(聯合器械)。

  無論哪個練習,都必須大重量、低次數,唯此肌肉才能增長。做每個動作時,開始用一組12次的練習熱身,然後再做6組,每組都要適當加些重量,但要減少次數,最後兩組只能做一次。每組都要竭盡全力,即做最後一個動作時要達到力竭(做不起來)。注意,每組增加的重量要合適,即完成最後一個動作時恰好感到力竭。再就是組與組之間的休息要充分。

  這個階段不應過多注意肌肉線條。可用變換動作的方法突破某些肌肉停滯不前的狀況。例如,採用半蹲可加大負荷重量,從而加強對肌肉的刺激,促進肌肉增長。注意,訓練時要有同伴保護。

  舉重也有效
  我向你們推薦一些舉重動作,如硬拉、抓舉、挺舉等。

  訓練強度是另一個困擾年輕健美愛好者和運動員的問題,特別是他們想長肌肉塊的時候。(指訓練量不變,間歇時間縮短)對初練者來説,我認為做法恰好相反,應用1.5小時完成1小時應完成的訓練量,這樣在二組之間才能得到完全恢復。使你完成每次動作都竭盡全力,不至因為耐力不足而完成不了大重量練習。

  有些年輕人錯誤地理解了“大重量”這個概念。大重量是相對而言的,並非越重越好。如使用不當,肌肉非但不能生長,反而會大大增加受傷機會。重量是我們為達到目的採用的手段,這個目的就是盡可能使大的負荷加在肌肉上。

  要使肌肉生長,就必須用大重量訓練。如果你做杠鈴彎舉時借用背肌的力量,那麼你認為這種借力訓練會使肌肉增長,那就是自己騙自己。

  借力訓練確是一種有效的訓練方法,但要看用得是否得當。例如,做借力彎舉時重量是225磅(102公斤),肱二頭肌會得到充分的刺激。如果用80磅(36公斤)做借力彎舉,那就會一無所得。(所用重量是相對高級健美運動員而言的)

  不要訓練過度
  如果你想長肌肉,那就一定要注意不能過度訓練。我開始練健美時,每週練六次,但每部分肌肉每週不超過二次。

  要獲得肌肉最大限度的增長,每週每部分只能練二次。按韋德訓練法則,你可以在三天內把全身所有的肌肉練一遍,一週練二遍,這樣每部分肌肉就有足夠的恢復時間。

  我主張在訓練中不時地“瘋狂”一點兒。從長遠觀點看,按週密的計劃訓練固然有益,但時間長了往往會使肌肉生長出現停滯狀態。此時你只有打破常規,才能繼續前進。

  飲食的重要性
  飲食對於長肌肉塊也非常重要。許多年輕人為了長塊,拼命吃牛排、整雞,喝大量牛奶。你應該想到,身體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每次進食只能攝取一定的養分,多餘熱量會轉化成脂肪。

  合理的飲食是少吃多餐,營養均衡。我通常早餐吃得很好,然後喝一杯蛋白飲料。這樣,體內隨時都有充足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供肌肉生長之需。

  這樣的食譜是肌肉生長的最佳供給方式,但對肌肉線條沒有什麼好處。如果你發現自己長了脂肪而不是肌肉,那就少吃一點或再練得苦一點。不要習慣於身上有許多肥肉,因為要減掉它們可不容易。

  小腿和腹肌
  年輕健美運動員常忽略腹肌和小腿的鍛鍊。他們似乎覺得這些部分的肌肉不太重要,反正將來還有時間練。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在你的訓練計劃中一定要包含小腿和腹肌訓練。

  小腿三頭肌長得很慢,訓練一開始就該練這部分肌肉。腹肌也非常重要。以前我的小腿肌也很差,直到有人指點,我才重視小腿的訓練。他對我説,一個200磅(91公斤)的人在散步和跑步時每條小腿的負荷達300-400磅(136-182公斤),因此,健美訓練時只有用800-100磅(364-455公斤)的負荷,小腿肌才會生長。當時我的提踵練習只有500磅(227公斤)。我進行超重訓練後,小腿肌果然長大了。肌肉就是這樣,如果要它長大,必須用大重量、強刺激。

  塊頭是第一位的
  練成大肌肉塊並不意味著你一定能成為頂尖的健美運動員。但若要對肌肉精雕細刻,那肌肉塊就必須長足。也就是説,最壯的人不一定能在比賽中奪取冠軍,而如果塊頭不夠大,那根本就沒有參賽資格。

  記住,大肌肉塊是同強壯的身體聯繫在一起的。要身體強壯,就得用大重量進行刻苦的訓練。這就奧秘,這就是法則。
(引自http://big5.chinataiwan.org/ty/jctj/200811/t20081117_780412.htm)

弱肌男,不只易胖, 還會影響壽命!

肌肉力量差的弱肌男,更容易有肥胖、高血壓等問題而影響壽命。
根據我國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佈的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台灣成年男性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已達51%,女性則達36%,而國小學童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比率,男童是29%、女童是21%,且缺乏規律運動的比較相當高。」。

這統計數據,相當於每二個成人男性、每三個成人女生,就有一位有體重問題,更令人震驚的是,幾乎每三個男童、每五個女童,就有一個是從小學時,就有體重問題,代表小時候胖,絕對是個值得看「重」的問題。

已發表在美國《兒科》(pediatrics)雜誌上,在2001年到2008年間,對美國18歲以下,包含12,648位兒童、青少年健康及營養的檢測調查顯示,7歲以上的體重過重或肥胖的男孩,以及10歲以上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女孩,他們在飲食中,所攝取的卡洛里,其實比其它健康體重的同齡者還少,顯示「能量消耗的差異」,有可能會讓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問題,一直延續到青春期。

另一個發表在《PLOS ONE》上,針對8歲、10歲、12歲共734位兒童的小型研究,同樣也發現體脂肪率高的男孩、女孩,他們各種的體力活動較少,而且肥胖的孩子,並沒有攝取更多的卡洛里、脂肪、碳水化合物或糖。事實上,體脂肪高的男生,還攝取比較少的碳水化合物及能量。
如何避免孩子從小一路胖到青春期?目前美國、澳洲的研究顯示,光是限制孩子的飲食或卡洛里攝取可能不是個好主意,能讓孩子多從事體力活動、鍜鍊強健的肌肉,更具有保持健康體重及延年益壽的助益。

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簡稱BMJ),在瑞典所作,囊括1,142,599位16到19歲青春期男孩的24年研究,就顯示青春期肌肉力量強健的男孩,可減少未來過早死亡(編註:指的是55歲前死亡)的風險達20到35%,並且降低自殺風險20%到30%,以及免於罹患精神病的風險達15%到65%。

相對來說,肌肉力量差的弱肌男,則更容易因肥胖、高血壓等疾病,而在50歲之前失去寶貴的生命。

而對於強健孩子的體魄,有什麼簡單、易行的具體建議呢?《兒童及青少年醫學檔案》(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期刊,最近發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醫學研究人員,對9到17歲的600位兒童,所作的研究顯示,孩子們其實並不需要非常大量劇烈的運動,他們只要每天有7分鐘以上的高強度身體活動,就能夠防止體重增加,並預防肥胖導致的後果。
身為家長的你,別再老是呆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了,不妨帶孩子到附近綠地跑跑步,走出家門到庭院打打球,每天好好運動7分鐘以上,就能讓您心愛的孩子得到更健康、更長壽的契機。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弱肌男-不只易胖-還會影響壽命-144612083.html)

腰背痛得受不了… 攝護腺癌末期

62歲的張先生常和朋友出國打高爾夫球,這次提前返國,因為腰背痛得不得了,檢查才發現是脊椎骨折,導致脊椎骨折的原因竟是攝護腺癌轉移。


張先生身體一向硬朗,雖解尿不順,但視為老化正常現象。這一、二年常有下背痛的問題,由於不是很嚴重,自認是運動傷害或太疲勞,並未求診,沒想到這次痛到得進醫院,才發現攝護腺癌末期。


攝護腺又稱為前列腺,位於膀胱出口處,包圍著尿道,年紀大的男性,攝護腺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肥大,肥大後可能影響正常排尿,出現解尿遲緩、頻尿、滴尿、夜尿、或尿解不乾淨的困擾。

一般建議,50歲以上的男性,每年應該做一次攝護腺檢查,包含肛門指診、驗尿、攝護腺特異抗原及超音波檢查。


若是良性攝護腺肥大合併下泌尿道症候群,由醫師評估服藥或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治療以內視鏡刮除或雷射汽化、雷射切割為主,將肥大的攝護腺清除,即可恢復正常排尿。


若有攝護腺癌的疑慮,則需接受切片檢查來確診。初期攝護腺癌經由手術或電療,預後十分良好。手術以攝護腺根除性切除為主,傳統手術需要開腔剖腹,目前可利用腹腔鏡或是機器人手臂執行微創攝護腺切除手術,出血量少、復元快,患者痛苦指數大為降低。


早期攝護腺癌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讓人疏忽,臨床上常見攝護腺癌合併脊椎骨轉移後骨折案例,此時已不適合接受手術,可接受荷爾蒙療法。


定期檢查攝護腺十分重要,男性50歲以後,最好每年做一次攝護腺檢查,若有家族病史,則需提早至40至45歲開始接受檢查。


攝護腺保養,建議平常攝取低脂肪、穀類、堅果與蔬菜類食物。避免辛辣、咖啡因、酒精與吸菸。此外,血壓理想值是小於120╱80mmHg、膽固醇數值小於200;三酸甘油脂小於150、BMI小於25、腰圍小於90公分,這些也很重要。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腰背痛得受不了-攝護腺癌末期-184500153.html)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上海饕客狂吃大閘蟹 住院撿回命

根據外電報導,上海近日傳出兩名民眾食用大量大閘蟹及海鮮後,引發「橫紋肌溶解症」,經過一、兩週的搶救才撿回一命。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提醒,如果本身尿酸就偏高,大量食用海鮮可能會引發急性尿酸性腎炎,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如果海鮮沒有煮熟,也可能因為細菌感染引發敗血症、橫紋肌溶解症,嚴重者甚至會需要終身洗腎,不可不慎。

引發橫紋肌溶解症 嚴重者終身洗腎
其實早在九十六年紐約時報就曾經專文披露過,全世界養殖水產量,中國就生產了七十%,但水質污染的問題,卻一直是中國養殖業的嚴重威脅。上海近日有一名三十五歲男性、一名十六歲少女,都是在大吃大閘蟹和海鮮後,發生嚴重腎衰竭、多重器官衰竭、凝血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等,差點喪命。

中國媒體報導,銷售大閘蟹業者透露,中國今年大閘蟹增加銷售到台灣,加上太湖等為控制水質減產,令貨源緊張,有商人為賺錢,在有「死水」之稱的劣質池塘,飼養大閘蟹並以激素刺激蟹苗生長,出售前更以化學劑清潔蟹殼,令毒素殘留。

醫師︰尿酸高者 不宜多吃海鮮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表示,吃完就發生急症,通常是因為細菌感染,例如常見於病死魚的海洋弧菌,食用會引發敗血症、橫紋肌溶解症。如果不肖養殖業者使用大量抗生素,細菌有多重抗藥性,會更加危急。江守山提醒,有時候業者為了讓大閘蟹的蟹膏不要太硬,會刻意不完全煮熟,他強調,千萬不要吃未熟的、不新鮮、來路不明的海鮮。

江守山提醒,有些養殖業的化學用藥,如果殘留過多或使用禁藥,剛吃完不會有立即危險,但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例如氯黴素,是禁藥,就算代謝得掉,也會對造血功能造成永久傷害。
此外,如果本身尿酸就過高,大吃海鮮可能引發急性尿酸性腎炎、急性腎衰竭。這些急症通常可以透過緊急洗腎改善,但是如果原本腎功能就不好的人,可能會因此終身洗腎。江守山說,部分漁民向中國漁民走私中國養殖魚,這些都不需要經過檢驗就可上市販售,可能殘留有不當的用藥、毒素。

食品藥物管理局區管中心主任潘志寬表示,食藥局每年都會規劃查驗重點類別,地方衛生局再對市售魚產抽驗。大閘蟹今年就有在查驗範圍內,目前並未發現違規。
漁業署署長沙志一則說,捕撈魚貨因為來自海洋,確實不需要檢驗,而漁獲走私查緝則是海巡署的業務。海巡署兩、三年前曾經專案查緝中國魚貨走私,但近年海巡署告知漁業署,走私情形已經很少。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上海饕客狂吃大閘蟹-住院撿回命-203212875.html)

心臟學家:不宜常跑馬拉松

運動太劇烈會帶來反效果!美國心臟學家指出,適度慢跑可以延年益壽,但是過度的運動,如每天跑步或跑步速度太快,都有可能造成心臟肌肉組織拉傷。研究員指出,一週跑步2-5天就已經足夠,且速度最好保持在每小時10公里左右,馬拉松式賽跑則不宜經常參加。

美國中美心臟研究所的歐克菲(James O’Keefe)博士與奧克斯納心血管研究所的拉弗(Carl Lavie)博士,在分析數個研究後發現,跑步可以讓人延年益壽,但也可能讓人提早步入棺材!他們的研究在《心臟》期刊裡登出。

研究員在一個研究中花30年的時間,追蹤5萬名成人的健康狀況後發現,有跑步習慣的1萬4,000名成人,死亡率比起其它人少了19%,但是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只有每週跑8-32公里的人才有得到長壽的益處;跑步距離更長的人則與一般人相同,沒有獲得長命的益處。

研究員還發現,跑太快也不會得到長命的益處,輕鬆的跑反而可以得到最大益處,而一週跑步2-5天比起天天跑效果更好;另一項丹麥針對2萬人的研究也顯示,慢慢的跑步可以在延年益壽上帶來最大的益處。研究員下結論表示,適度的活動才能帶來運動的益處。

美國心臟學家建議,一天跑步30分鐘到50分鐘就夠了,除非目標在參加馬拉松賽,才需要每天訓練,但他們並不鼓勵人們經常參加馬拉松賽。他們說,每天劇烈運動1-2小時以上者,可能會傷害到心臟,造成心臟肌肉組織的拉傷,進而發生心律不整;如果只是想活得健康,適度的運動就夠了。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心臟學家-不宜常跑馬拉松-110000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