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8日 星期日

愛美不吃藥 糖尿病患瞎眼變胖

一名25歲女性糖尿病患者,擔心服用抗糖尿病藥的不良反應變胖,長期中斷治療且不控制血糖,因糖尿病併發的腎臟病變水腫,半年內體重從45公斤飆升到58公斤,雙眼還失明,愛美付出慘痛代價,讓她悔不當初。


署立苗栗醫院衛教師溫雅欣半年前經門診轉介接觸這名女患者,面貌姣好且體態苗條,162公分高、45公斤重,半年來不斷進出醫院,體重也一路飆升到58公斤,整個人完全變了樣。

這名患者因家人驚覺她的視力不行,強迫就醫,才發現她早就因糖尿病併發的眼睛病變,一眼幾乎看不見,一眼視力僅剩下0.2。


她小學三年級被診斷罹患糖尿病,單親爸爸照顧她,在家還能按時服藥,但離家讀高中後,擔心抗糖尿病藥的不良反應會使她變胖,從此中斷服藥,飲食也沒有控制血糖。


溫雅欣印象深刻,這名患者非常在意體態,曾哭訴如果變胖、變醜一定會自殺,後來雖認真服藥及注意飲食,但已來不及,身體因長期忽略變得十分脆弱,造成嚴重的併發症。


溫雅欣表示,抗糖尿病藥的磺醯脲素、非磺醯脲素、胰島素增敏劑等,會有體重增加的不良反應,但可以靠運動及均衡飲食控制體重不變胖,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運動,融入生活中,以有氧運動最佳,可選擇中等強度耐力的運動,如健走、慢跑、有氧舞蹈、游泳、騎腳踏車、太極拳、外丹功、體操等,增加胰島素的敏感度


可在飯後一到二小時運動,每周至少運動5次,每次30分鐘,若要維持體重不增加,每周要達到5小時的中等強度運動量。


溫雅欣說,建議糖尿病患者以均衡飲食為基礎,每餐攝取固定的糖量及高纖、適量油脂,最好飯前、飯後都檢測血糖,找出適合自己、減少血糖升高的飲食習慣。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愛美不吃藥-糖尿病患瞎眼變胖-193500533.html)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一夜好眠 從改善生活習慣做起

擺脫失眠困擾,除了中醫治療外,也可透過改善平時的生活習慣開始做起;奇美醫院中醫部中醫師宋光迪指出,良好的睡眠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若這時生理現象出現問題,可能就是肝心脾腎血任一環節出了問題,才導致失眠。
 
但到底要怎麼才能一夜好眠呢?中醫師宋光迪說,白天時可多曬太陽,且多運動,飲食上更可多補充像龍眼肉、蛋黃、杏仁、花生等營養,且盡量不午睡太久,以免影響夜間睡眠品質;另外,晚餐時,也可加杯牛奶,因牛奶所含的營養不但可幫助睡眠,也可防止睡眠抽搐。
 
宋光迪進一步說明,除了飲食上,也可請家人協助,拍打腰、背等痠痛處,促使血流加速,這時神經就會處於興奮狀態,當興奮一段時間後,自然就能安定助眠;此外,也可開深藍色的燈光,讓自己營造在大海中等舒適感覺,也有助眠作用。
 
傳統中醫而言,睡眠與肝心脾腎血彼此協調合作有關,因此更不得輕忽其嚴重性;宋光迪呼籲,透過改善平時習慣來幫助神志安寧,就能有效幫助入眠,但若症狀遲遲仍未改善,就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以免症狀加劇,影響日常生活。

舒緩更年期不適 掌握三低一高飲食習慣

更年期常見的症狀包括冒汗、熱潮紅、情緒起伏大等,主要是因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造成生理及心理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王文子指出,尤其占6成的更年期女性都有焦躁、憂鬱等情況,其實可透過平時的飲食習慣,可幫助調理身體,放鬆心情。

營養師王文子進一步說明,包括牛奶、小魚乾、芝麻、深綠色蔬菜、全榖類、豆類等食物,因具有鈣質、鎂等營養,透過適當的攝取,不但能幫助更年期女性穩定神經,更能減少焦躁不安等情緒出現。

另外,適量補充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等營養素,可有效降低罹患心血管等疾病的風險;王文子表示,更年期女性應以低油、低鹽、低膽固醇等三低一高取代油炸、刺激性等調味方式,以減少鹽分的攝取量,並可多吃糙米、胚芽米等增加纖維攝取量,有助於身體健康。

透過改善飲食習慣,並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等,都能幫助紓緩更年期症狀;王文子提醒,但若不適症狀仍未改善,則應盡快諮詢專業醫師的建議,針對不同體質,給予適合的飲食方式,以及相關營養的服用劑量,才能避免症狀惡化,影響日常生活。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舒緩更年期不適-掌握三低-高飲食習慣-081700185.html)

適量飽和脂肪 如豬油無礙健康

很多民眾對豬油等飽和脂肪敬謝不敏,喬治城大學醫學院湯瑪士·雪爾曼教授指出,只要飲食均衡,當中即使含有豬油等飽和脂肪也不必擔心。

一項2010年規模近3萬5千人的統合分析研究顯示,飽和脂肪與疾病的關係,欠缺實證,更早一份達4萬人以上的研究顯示,一旦控制纖維攝取量及飲食內容等變數,攝取飽和脂肪與心臟病的關聯大幅弱化,顯示飽和脂肪與心臟病的發生之間可能存有其他變數。

湯瑪士·雪爾曼教授強調,如果飲食中有充分的蔬果、不飽和脂肪,加上一些豬油等飽和脂肪,民眾也不必太擔心,只要各種營養素與油脂種類比例不過分懸殊,飽和脂肪不至於產生明顯的壞處。

有些民眾為了健康使用料理時容易冒煙的油類,如橄欖油等,不過卻用來油炸。冷榨橄欖油較適合低溫料理,而油炸食物起油煙時,油質劣化,長期下來反而引發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等慢性病。

冷榨橄欖油發煙溫度點較低,油質容易酸劣。豬油飽和度最高,發煙點較高,許多人用來大火快炒,但長期食用,對心血管有害。低發煙點的油適合用來涼拌,用於油炸反而很容易冒煙,如果偶爾吃油炸食品,營養師多建議考慮豬油,畢竟起煙的溫度點較高。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適量飽和脂肪-如豬油無礙健康-161344294.html)

輕熟女長盯電腦 近視加深千度

3C產品流行,一名三十九歲輕熟女因工作需要,長期看電腦螢幕,近視度數在四年內加深約一千度,出現白內障,經置換人工水晶體手術後獲改善。眼科醫師林浤裕呼籲低頭族,用眼半小時要望遠凝視五到十分鐘,近距離用眼,至少距離四十公分,並建議多攝食抗氧化食物,才能做好視力保健。

林浤裕指出,高度近視是白內障高危險群,過去白內障被視為老人性眼疾,他檢視院內的求診資料發現,五十五歲以下因罹患白內障必須動手術者,近六成是高度近視,不少輕熟女在確診為白內障後,幾乎不敢相信罹患「老年眼疾」。

眼科醫師白佳欣則指出,治療白內障的方式是置換人工水晶體,經矯正如果視力仍在零點三到零點四間的患者,必須進行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但一般人工水晶體並沒有調焦功能。
白佳欣表示,人工水晶體球面、非球面、多焦等多功能因應而生,目前還有多焦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問世,可同步解決老花及散光問題。

白佳欣說,白內障患者選擇多焦矯正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可同步解決老花問題,單眼約自費新台幣六萬元;而選擇多焦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可同步解決老花及散光問題,單眼約自費九萬元。

林浤裕醫師說,過去從四十五歲開始眼睛老化,近年來根據臨床經驗發現,隨著3C產品發達、低頭族的人口增加,青壯人口提前罹患白內障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根據數據,五年內青壯族白內障患者增加逾二成。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輕熟女長盯電腦-近視加深千度-162530185.html)

多吃蔬果 助延緩認知退化

國內研究顯示,每週攝取5次以上蔬果者4年後認知退化降23%,每週運動超過150分鐘,生活作息正常有助於預防記憶退化。

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教授蔡仲弘分析「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探討蔬果攝取頻率與認知功能惡化關聯,並發表在台灣衛誌。

蔡仲弘說,這項長期追蹤是以國際測量認知功能的量表SPMSQ為工具,問卷內容包括日期、年齡、姓氏等基本認知問題,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針對同一群人測量,同時問卷也以生活習慣及飲食行為分析4440名、53歲以上個案長期認知功能追蹤。

蔡仲弘說,國外有許多研究顯示蔬果攝取和認知惡化間的關聯,不過國內相關研究不多,且飲食習慣與西方不同,因此透過這次長期的調查追蹤研究分析蔬果攝取頻率與失智症間的風險。

他說,每週攝取超過5次以上蔬果的人,追蹤個案4年後發現認知惡化風險減少23%,不過,蔡仲弘建議應該多攝取深色葉菜類或大量多樣蔬菜,水果則因含糖量高,攝取比例應下降。
蔡仲弘說,研究顯示,每週攝取乳品超過3次以上的人比低於2次的人,認知惡化風險減少17%,原因是因為乳品類含維生素B12,對神經組織有重要影響,且能增強記憶力和注意力。
蔡仲弘指出,除了飲食習慣外,養成規律運動及正常生活習慣也可以預防惡化,他建議每週運動3、4次,每次40分鐘,每週至少150分鐘,建議老人家多走路或快走,訓練走路行動能力,讓協調變好。

結果顯示,在控制社會人口學(性別、年齡、教育年數、休閒活動)、生活方式(抽菸、喝酒、嚼檳榔、運動情形、休閒活動),以及營養補充品攝取(魚油、卵磷脂)與健康(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變項狀況下,證實多吃蔬菜,有助於延緩認知程度的惡化。
 
研究發現,就同一個時間點來看,蔬果攝取每週5次者比每週小於4次者的認知惡化風險減少31%。如果拉長時間來看,每週蔬果攝取5次組與小於4次兩組,前者4年後的認知惡化風險減少23%。
 
值得重視的是,蔬果與認知程度有密切關係,可預防老人記憶退化及維持長期健康,但肉禽類、魚類、海鮮類等其他食物則沒有顯著關聯。
 
另外,蛋類、豆類及茶類與認知狀況間則也有顯著關聯。蛋類與豆類攝取頻率每週大於3次者比小於2次者,認知衰退可減少兩成左右。這表示,蛋類與豆類攝取頻率愈,則認知狀況愈
 
研究人員認為,多多攝取豆類及豆類製品、蛋等食物,可獲取豐富的卵磷脂,對增強短期記憶和學習力可能有幫助;再者,大豆蛋白能降低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有助改善認知狀況。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多吃蔬果-助延緩認知退化-004848428.html)

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憂鬱症上身 竟是腦中血清素惹禍

在台灣,罹患嚴重型憂鬱症與焦慮症的盛行率約占5%,而中度焦慮憂鬱患者更占人口的10%至20%;成大醫院精神部醫師李怡慧指出,主要是因人體腦中的血清素濃度下降所導致,甚至還可能誘發包括強迫症、恐慌症、經前症候群等精神官能異常的疾病。
血清素是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是體內酵素將胺基酸轉化而成,當濃度下降時,就會引起身體功能失調,進而好發疾病;李怡慧說,根據研究顯示,人體腦中血清素下降時,交感神經系統被活化,容易產生不安、倦怠感等現象,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可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
治療上,通常接受抗鬱劑的治療後,都仍有效紓緩症狀,尤其第一次接受治療的患者,有八成以上都能達到一定成效;李怡慧說,但初診的個案中,許多患者常因質疑是否真的有罹病,導致不願接受第二次治療,延誤病情,反使症狀加劇。
另外,臨床上也仍有患者接受長達半年以上的藥物治療,療效卻有限,尤其是具多重診斷者,治療上恐更為困難;李怡慧呼籲,若發現親朋好友有出現相關症狀時,就應盡快諮詢專業醫師的協助,提早發現,才能及早接受治療,也才能避免自殺等危及生命的事情發生。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憂鬱症上身-竟是腦中血清素惹禍-054800586.html)

調整生理時鐘 須多點耐力執行力

晚睡晚起不是疾病,但想要重新調整生理時鐘,恐怕得多點耐力和執行力;台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政佑指出,現今媒體資訊發達,導致現代人常常錯過時間睡覺而不自覺,才養成晚睡晚起的習慣。
醫師林政佑進一步說明,這種晚睡晚起的習慣,又稱為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主要是睡眠與醒來時間都比正常人晚了數小時,雖睡眠總時數差異不大,但一旦入眠就難以中斷醒來,尤其多發生於學生放寒暑假、上班族休長假等。
但要如何才能調回正常作息時間呢?林政佑說,想要重新調整生理時鐘,就必須遵守按時就寢、起床,時間到了即使還想睡,仍然要勉強自己起床,並可透過吃早餐、洗熱水澡等,讓身體進入活動模式,也可多安排運動,避免出現睡眠障礙的困擾。
睡眠相位後移症候群不是失眠,不需要依賴安眠藥調整睡眠時間;林政佑提醒,民眾可先從評估每天的時間規畫開始,循序漸進的調整作息,多點耐心和執行力,也能養成每天正常作息的習慣。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調整生理時鐘-須多點耐力執行力-064000002.html)

多喝豆漿防乳癌 醫:適量即可

喝豆漿到底能不能有效預防乳癌呢?根據北美更年期學會研討顯示,大豆異黃酮的確對人體具有保護作用,且即使乳癌病患多喝豆漿,並不會增加復發風險,也不影響抗荷爾蒙藥等療效,可放心飲用。

一般而言,每人每日應攝取的大豆異黃酮應達50毫克,但市面上的豆腐、豆漿等產品多摻入大量水分,因此很難去衡量一天要喝多少杯豆漿才足以應付身體所需;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饒坤銘指出,豆漿的確對人體有相當大的好處,但任何豆類食物都應適可食用,才能避免造成腹脹等現象。

主任饒坤銘進一步說明,雖然研究顯示喝豆漿似乎可預防乳癌,但仍不可以過度飲用,建議一天1至2杯即可,才能維持營養均衡,尤其是消化能力差、痛風、容易腹脹等患者,或荷爾蒙受體呈陽性的乳癌病患等,都不宜食用豆類食物,以免使症狀加劇。

其實,任何飲食都應符合均衡原則,若攝取過量就會破壞身體平衡,反危害健康;饒坤銘提醒,若發現單邊乳房出現硬塊,或摸起來很硬卻不會疼痛等現象時,就應提高警覺,及早接受檢查,才能及時接受治療。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多喝豆漿防乳癌-醫-適量即可-053500250.html)

35克糖 抑制小孩成長2小時

很多人以為小孩喝含糖飲料會發胖,卻不知喝含糖飲料可能還會讓孩子長不高。醫師提醒,只要三十五公克砂糖,就足以抑制體重二十公斤孩子的生長激素兩個小時。

喝太甜 不只發胖還會長不高
依據董氏基金會最新調查,十家連鎖茶飲店隨機購買的兩百三十二種半糖、全糖茶飲中,只有不到五十種含糖量低於卅五公克。也就是說,不管半糖還是全糖,市售約八成手搖茶,喝一杯可能就會讓你的孩子生長「停機」兩小時!
高血糖時 生長激素會受抑制

中華民國兒童生長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任羅福松指出,低血糖會刺激生長激素分泌;高血糖時,生長激素則受到抑制。
依據口服葡萄糖耐受性實驗,一個二十公斤的小朋友,吃下三十五公克砂糖後,接下來兩個小時內,生長激素都會受到抑制,也就可能影響到小朋友的身高等發育。一天如果多喝個幾次含糖飲料,影響可能會更大。

羅福松指出,在小朋友的糖尿病門診也有觀察到類似現象。例如門診第一型糖尿病童(先天缺乏胰島素),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身高通常相對較矮。部分最後身高甚至會比依公式計算的預期身高矮十公分。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吃太多糖對健康的影響並不只有身體方面的影響,也可能與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暴力傾向、自殺念頭等相關,甚至還可能影響學習力。
此外,由於生長激素在成年人也會正常分泌,一般在生長激素分泌有問題的病患身上,腹部容易堆積脂肪,心血管容易出狀況。換句話說,成人喝多了含糖飲料,脂肪也可能更容易堆積在肚子上。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35克糖-抑制小孩成長2小時-221828289.html)

多攝食鎂 可預防腦中風

多攝食鎂,可以預防腦中風!台中榮總醫學研究部研究員兼幹細胞中心主任陳甫州表示,在動物實驗中發現,補充鎂可以降低腦中風後大量刺激性神經傳遞物質對神經細胞的毒性,減少造成腦細胞死亡;此外,在美國與台灣的臨床研究都發現,日常鎂攝食量愈多,腦中風罹患機率也顯著的降低。

腦是體內耗氧及葡萄糖最高的器官之一,只要缺氧三分鐘神經細胞就會開始受損,腦中血管阻塞或破裂會造成腦中風,常好發於老年者或具有危險因子的人。
陳甫州的研究團隊曾以沙鼠為實驗對象,發現不論是腦中風前或腦中風8小時後,使用鎂治療,都能降低中風對腦組織的傷害,使腦部梗塞受損面積減小,也可以提昇腦部需要的葡萄糖的濃度,有助腦細胞在腦中風後取得能量,增加生存的機會,過去的研究證據都證實:鎂對腦細胞的保護是多元的。

《美國臨床營養雜誌》分析14年內已發表有關鎂攝食量與發生腦中風機率的研究,總計追蹤25萬名來自美國、歐洲及亞洲的民眾,其中有6500人腦中風,統計結果發現腦中風的風險與鎂攝食量成反比,並且,每人每日多攝食100毫克的鎂,罹患中風的風險可以降低9%。
目前,醫院的檢查只能檢測血液與尿液的鎂含量,這些數據與每日鎂的攝食量並無直接的關聯,但是,美國與國內研究都指出,腦中風後病患血液鎂含量會明顯下降,下降程度和持續時間與神經損傷嚴重度及癒後有明顯相關;中國大陸的研究也發現,民眾尿液中的鎂含量愈低,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也愈高。

一般來說,各國建議鎂的攝食量大都是每日300毫克,鎂主要存在於綠葉蔬菜、穀類、堅果類、蛋、魚、肉、牛乳中,尤其穀物中小米、燕麥、大麥、小麥和豆類含鎂都很豐富,均衡的飲食可以攝食到足夠的鎂,或者補充礦物質鎂,應該對於預防腦中風會有幫助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多攝食鎂-可預防腦中風-111700285.html)

芝麻素+蜂王乳 剖析健康密碼

日本知名企業跨足健康食品產業,特別將民眾常見的芝麻,提煉出芝麻素,再加入稀有的蜂王乳,製作成健康食品,企業首度公開整個實驗過程。

一塵不染的實驗室,實驗人員一身防塵衣,戴著護目鏡,仔細分析從白芝麻裡提煉出來的芝麻素,透過程式來仔細判斷,一絲一毫不敢大意。

因為實驗人員發現,這個看似平凡,而且民眾常吃的白芝麻,雖然處處可見,但是卻沒有人發現,裡頭可是有豐富營養元素。

萃取出的芝麻素,實驗人員還加入稀有的蜂王乳,分析後,還再經過層層把關,不但要將元素利用顯微鏡仔細觀察分子的組合,先利用白老鼠做實驗觀察,之後還要加入人體測試。
吃了芝麻素後,實驗人員努力踩著腳踏車,一旁螢幕的曲線則是觀察實驗前與實驗後的效果,為了讓遠道而來的媒體朋友更了解芝麻素,日本企業也派專人簡報,公開整個實驗過程,一旁這一大疊的資料,就是實驗人員經年累月所研究出來的最佳證明。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芝麻素-蜂王乳-剖析健康密碼-091330750.html)

養生黑潮 芝麻素建奇功

「每天睡不到六小時,早上起床老是爬不起來,體力根本撐不到晚上!」「黑斑、皺紋越來越明顯,眼睛、肩膀也容易感到疲憊痠痛!」這些可能都是老化的現象。根據研究,人只要一過三十歲,就開始步向老化之路,許多器官的功能約每年6.25%的速度日漸衰退

,多數人在四十歲時的器官功能約可達80%,五十歲時約剩70%,到七十歲時大概僅剩35%。
老化,其實也是一種氧化。專家指出,如同機器會逐漸生鏽,人體也會日漸生鏽,每當我們呼吸時,就有一部分的氧氣會在體內形成「活性氧」,導致身體器官氧化。人體原本所具備的抗氧化力,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弱,幸而抗氧化力也可藉由食物來補充,只要均衡攝取維生素、礦物質、多酚類等營養成分,即有助於清除每天產生的活性氧。

營養師表示,多酚類營養成分如芝麻素、兒茶素、花青素或檞黃素,可透過食用芝麻烏龍茶、洋蔥等抗氧化食物來補充。早在二十多年前即致力於多酚類的抗氧化力研究的三得利健康科學研究所,在比較食用油與芝麻油的實驗中,亦發現唯有芝麻油的實驗結果與其他油類不同,相當值得深究,偕同九州大學教授共同深入研究後更發現,芝麻雖然小小一顆,卻含有數種抗氧化成分。三得利並與日本京都大學共同研究、在日本體力醫學會論壇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其中一粒芝麻中,含量不到1%的「芝麻素」,竟是珍貴的高抗氧化成分,有助於養顏美容、改善疲勞感。

三得利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柴田浩志指出,根據研究,芝麻素是相當安定的物質,相較於其他多酚類營養成分,能夠完整保存至肝臟中才發揮作用;經過實驗證實,芝麻素一旦被腸吸收,送達肝臟後便能發揮強大的抗氧化力,確實清除活性氧。柴田浩志進一步表示,「芝麻素」相關論文發表篇數多達108篇,在學會上發表更多達29次,前所未有的好評,連專家們都感到訝異,為發掘是否還有其他尚未發現的可能性,三得利健康科學研究所目前仍持續進行「芝麻素」的研究。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養生黑潮-芝麻素建奇功-221629157.html)

2013年4月10日 星期三

悲!天天熬夜十八歲少年竟不舉

年紀輕輕就已經失掉雄風,下面已垂垂老矣?日前,林口長庚醫院收治一名年紀僅僅才十八歲的大學生,因為每天幾乎熬夜,不到兩三點不肯上床睡覺,久而久之,使得內分泌失調,檢查發現體內女性荷爾蒙的泌乳激素明顯偏高,導致正值血氣方剛的少年,竟出現勃起障礙!

大學生才十八歲,小弟弟就已經奄奄一息聽起來令人難過;但是,年紀輕輕的你,如果每天熬夜不睡覺,這樣的悲劇也可能會發生在你身上!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醫師陳煜表示,勃起障礙患者仍以中老年男性居多,不過在他的男性健康門診中,仍有約2成5患者是40歲以下。其中收治過最年輕的患者是18歲大學生,檢查並沒有器質性的問題,但他幾乎天天都熬夜到2、3點才睡,經血液檢查發現,屬於女性荷爾蒙的泌乳激素明顯偏高。

他解釋,40歲以下就不舉的年輕男性,多半不是睪固酮濃度不足,而是壓力以及長期熬夜導致內分泌失調,也就是體內的泌乳激素分泌過高,不僅性慾減退,連勃起硬度都受影響。
而臨床上這類案例多發生在30多歲的上班族,陳煜也提醒,現在年輕人性行為發生的時間點早,有可能因此提早發現問題而前來治療,而這名大學生,除了藥物治療,更重要的就是要改變生活型態,不要繼續當夜貓子來傷身,才能夠再現這名學生小弟弟的風采。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悲-天天熬夜十八歲少年竟不舉-095400850.html)

褪黑激素不足 糖尿病風險高

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melatonin)分泌量降低可能增加罹患成年發病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

褪黑激素是由大腦內松果體生成的一種荷爾蒙,主要在睡眠時大量分泌。一般來說,人體在入睡後三至五小時,血液內的褪黑激素濃度最高。這種荷爾蒙被認為有助於人體「生理時鐘」功能正常運作。

美國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針對在二○○○年至二○一二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三百七十名女性患者進行分析;對照組則是另外三百七十名與試驗組族裔、年齡相同、但未罹患糖尿病的女性。

研究人員在檢驗受測者血液和尿液樣本後發現,與對照組相比,第二型糖尿病患組夜間分泌的褪黑激素較少。這項研究指出,夜間褪黑激素分泌量低的受試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分泌量高受試者的兩倍。

布里翰婦女醫院的研究員麥穆倫(Ciaran McMullan)說:「這是首次建立褪黑激素夜間分泌量,以及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之間關聯的研究。褪黑激素可能影響胰腺分泌胰島素的能力,以及人體對胰島素的感受性,這兩點都可能引發第二型糖尿病。」
這篇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褪黑激素不足-糖尿病風險高-213000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