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教授蔡仲弘分析「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探討蔬果攝取頻率與認知功能惡化關聯,並發表在台灣衛誌。
蔡仲弘說,這項長期追蹤是以國際測量認知功能的量表SPMSQ為工具,問卷內容包括日期、年齡、姓氏等基本認知問題,分別在1999年及2003年針對同一群人測量,同時問卷也以生活習慣及飲食行為分析4440名、53歲以上個案長期認知功能追蹤。
蔡仲弘說,國外有許多研究顯示蔬果攝取和認知惡化間的關聯,不過國內相關研究不多,且飲食習慣與西方不同,因此透過這次長期的調查追蹤研究分析蔬果攝取頻率與失智症間的風險。
他說,每週攝取超過5次以上蔬果的人,追蹤個案4年後發現認知惡化風險減少23%,不過,蔡仲弘建議應該多攝取深色葉菜類或大量多樣蔬菜,水果則因含糖量高,攝取比例應下降。
蔡仲弘說,研究顯示,每週攝取乳品超過3次以上的人比低於2次的人,認知惡化風險減少17%,原因是因為乳品類含維生素B12,對神經組織有重要影響,且能增強記憶力和注意力。
蔡仲弘指出,除了飲食習慣外,養成規律運動及正常生活習慣也可以預防惡化,他建議每週運動3、4次,每次40分鐘,每週至少150分鐘,建議老人家多走路或快走,訓練走路行動能力,讓協調變好。
結果顯示,在控制社會人口學(性別、年齡、教育年數、休閒活動)、生活方式(抽菸、喝酒、嚼檳榔、運動情形、休閒活動),以及營養補充品攝取(魚油、卵磷脂)與健康(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變項狀況下,證實多吃蔬菜,有助於延緩認知程度的惡化。
研究發現,就同一個時間點來看,蔬果攝取每週5次者比每週小於4次者的認知惡化風險減少31%。如果拉長時間來看,每週蔬果攝取5次組與小於4次兩組,前者4年後的認知惡化風險減少23%。
值得重視的是,蔬果與認知程度有密切關係,可預防老人記憶退化及維持長期健康,但肉禽類、魚類、海鮮類等其他食物則沒有顯著關聯。
另外,蛋類、豆類及茶類與認知狀況間則也有顯著關聯。蛋類與豆類攝取頻率每週大於3次者比小於2次者,認知衰退可減少兩成左右。這表示,蛋類與豆類攝取頻率愈高,則認知狀況愈好。
研究人員認為,多多攝取豆類及豆類製品、蛋等食物,可獲取豐富的卵磷脂,對增強短期記憶和學習力可能有幫助;再者,大豆蛋白能降低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有助改善認知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