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營養師:不吃澱粉減肥 脫水又傷身


民眾易用過度節食或不攝取澱粉來速成減肥,但臺安醫院營養師曾祺表示,沒攝取澱粉的不當減肥法,容易會造成身體脫水,影響健康。
曾祺營養師表示,澱粉是醣類,可幫助加速身體新陳代謝,且澱粉也有安定精神的作用,若沒有攝取澱粉很容易引起精神不濟,所以仍要均衡攝取各類食物。
臺大醫院營養師陳珮蓉說,澱粉是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沒有澱粉,脂肪就會燃燒當作熱量來源,而脂肪大量燃燒會產生燃燒不完全的現象,產生大量的酮體(ketone),酮體要融在水中才能排出,所以身體才會有脫水現象產生。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E7%87%9F%E9%A4%8A%E5%B8%AB-%E4%B8%8D%E5%90%83%E6%BE%B1%E7%B2%89%E6%B8%9B%E8%82%A5-%E8%84%AB%E6%B0%B4%E5%8F%88%E5%82%B7%E8%BA%AB-022500909.html)

吃肉跟菜... 但不吃澱粉類的東西, 這樣會胖嗎??

光吃肉 ,尤其是高蛋白的且脂肪很少甚或 沒有脂肪的肉(如瘦肉),  一段時間後確實會瘦,

因為人體在消化吸收蛋白質時,假設蛋白質熱量是100大卡,    人體約會先消耗30大卡來消化吸收蛋白質,這稱為攝食產熱效應(DIT),  一但蛋白質吸受後 ,人體不會優先將蛋白質(應該說氨基酸)轉換成熱量,  而是優先動用人體中醣類的當熱量來源,再動用脂肪的當熱量來源,除非醣及脂肪不夠或蛋白質太多,因為蛋白質主要是當修補及建造組織之用,

要是將之當熱量來源,就浪費蛋白質的特點.  有的減肥理論就是這樣來,只是蛋白質攝食多,人體所產生的含氮廢物也多,  至少會增加肝及腎的工作量,後果...是傷腎.

這就是為什麼在正常情況下, 高蛋白質(一般來說食物中的蛋白質比例超過15%以上)且長期間的飲食是沒有必要的,當然蛋白質攝取太少或品質差也不好,總之要靠飲食減肥,

應該是攝食熱量減少,且各營養素的比例合理,多運動.
(引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5051706893)

糖尿病患恐失明 半年要檢查一次


糖尿病患者務必定期接受眼科檢查!康寧醫院眼科主任李文浩指出,糖尿病患者發生視網膜病變是一般人的50倍,白內障惡化程度更是一般人的2倍;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陳偉勵也呼籲,糖尿病患者應至少半年接受一次眼科檢查,將糖尿病引起的視力問題降至最低。
據統計,國內糖尿病患者已超過100萬名。康寧醫院眼科主任李文浩說,國人因長期飲食營養過剩及缺乏運動,加上老年壽命延長,糖尿病患者面臨到的疾病日益增多。
李文浩舉例,白內障就是糖尿病引起的合併症,臨床上常見50、60歲的糖尿病患者罹患白內障,且惡化程度比一般僅罹患白內障成人快2倍。許多患者以為糖尿病只會造成白內障,卻不知長期的糖尿病也會造成視網膜出血及黃斑部水腫,嚴重者可能引起玻璃體出血及牽引性視網膜剝離,甚至造成失明。
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陳偉勵受訪時指出,根據資料統計,糖尿病史若超過15年以上,約有8成可能產生視網膜病變。一般來說,糖尿病的視網膜病變症狀可由黃斑部水腫所引起的視力漸進模糊,到無痛性的玻璃體或網膜出血,更嚴重會導致牽扯性網膜剝離,以致視力遽減。
陳偉勵強調,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在眼睛方面可能引起包括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等病變,建議患者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眼底檢查,才能將糖尿病對視力的影響降至最低。
圖說:康寧醫院眼科主任李文浩表示,糖尿病患者發生視網膜病變是一般人的50倍,白內障惡化程度更是一般人的2倍。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E7%B3%96%E5%B0%BF%E7%97%85%E6%82%A3%E6%81%90%E5%A4%B1%E6%98%8E-%E5%8D%8A%E5%B9%B4%E8%A6%81%E6%AA%A2%E6%9F%A5-%E6%AC%A1-093900008.html)

糖尿病易併眼疾 定期眼底檢查


糖尿病的李姓男子,血糖控制不理想,不久後出現視網膜病變,視力退化,眼科醫師提醒糖尿病患應每年定期進行眼底檢查。
台北康寧醫院眼科主任李文浩表示,這名患者在罹患糖尿病後,仍沒有注意飲食習慣、血糖沒有控制在理想值內,視力逐漸惡化,雙眼併發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玻璃體出血、求診時白內障程度很嚴重,可以說是幾乎已呈失明狀態。
李文浩說,患者經過考量後,接受左眼白內障手術,透過小切口超音波乳化術合併人工水晶體植入術,讓視力改善同時也恢復正常生活。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不論是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10年左右眼睛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病變,包括視網膜病變、白內障、眼中風或早發性老花等。
呂大文說,在台灣只要確診患糖尿病,醫師便會同時會診眼科檢查,不過患者常認為第1次檢查沒有發現異常而忽略定期眼底檢查的重要性,等到視力退化、出現病變時才求診眼科治療。
呂大文提醒糖尿病患者,除治療糖尿病外,平常也要規律服藥、控制飲食、糖化血色素(HbA1c)值也要控制在6.5以下,同時每年應定期到眼科進行眼底檢查,才能早期發現病變,早期治療。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E7%B3%96%E5%B0%BF%E7%97%85%E6%98%93%E4%BD%B5%E7%9C%BC%E7%96%BE-%E5%AE%9A%E6%9C%9F%E7%9C%BC%E5%BA%95%E6%AA%A2%E6%9F%A5-031224278.html)

神奇酮飲品 減重兼降血糖


現在有1種新飲品不僅能幫助你甩肉,也有助於治療癲癇、糖尿病,就連阿茲海默症也可能有得救。
倫敦「每日郵報」報導,這或許也是不可思議的能量飲料,國際划船冠軍在喝了這種飲料後,風光打破世界紀錄。
這聽起來太過完美而難以成真,但這項飲品的科學憑據無懈可擊,除了沒摻加新藥物外,這個飲料含有人體一直都在製造的有機化合物「酮」。
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生理生化教授兼心臟代謝研究小組(Cardiac Metabolism ResearchGroup)負責人克拉克(Kieran Clarke),在美國陸軍的要求下,開發出這種飲品。
酮是這種飲料中的關鍵成分,當缺乏碳水化合物而開始耗用儲存的脂肪時,人體自然會產生酮,酮是強大的能量來源。
因為睡覺這段時間都沒有進食,我們吃早餐前,身體的酮濃度都會微微增加。如果你節食數日或是採用高脂的艾特金斯(Atkins)飲食法,人體便會開始產生酮,以供給人腦及肌肉所需的能量。
克拉克教授找到方法在實驗室合成酮,這意味著人們不用遵循艱難的飲食限制,可以正常飲食並飲用含酮飲料來達到目的。
這是種非常新穎迥異的方式,有超過30年,人們認為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是減重、治療糖尿病及保護心臟的最佳對策。
酮有助人體燃燒儲存的脂肪,所以減重效果較低脂飲食法顯著。除此之外,因為你幾乎沒有攝取碳水化合物,血糖濃度也會下降,這對糖尿病有幫助。
克拉克教授首次對糖尿病患者進行人體試驗,發現酮飲品的效果驚人。為期1週的試驗期間,8名糖尿病患除了正常飲食外,每天還喝3份含酮飲品。
此外,高脂生酮飲食是兒童癲癇的標準療法,這個含酮飲品或許也可應用於治療兒童癲癇。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E7%A5%9E%E5%A5%87%E9%85%AE%E9%A3%B2%E5%93%81-%E6%B8%9B%E9%87%8D%E5%85%BC%E9%99%8D%E8%A1%80%E7%B3%96-125614847.html)




運動後1小時吃對食物 減重效果大


我們都知道想要減重,除了控制飲食外,就是要多運動,不過,運動後究竟要多久、才能吃東西而不會變胖,各界說法都不太一樣。今天有醫師就建議,如果要練肌肉,最好是運動後立刻喝高蛋白飲料、不過如果只是想要減重,最好是運動後一個小時、再吃東西。
為了維持身材和健康,就算是下雨天,健身房裡還是很多人來運動,不過運動完之後多久要吃東西,大家的習慣都不一樣。
大概就一個小時之後才進食  就不要太油太鹹就好了
運動之後多久應該進食,最近在學界引發討論。有營養學家認為,如果要練肌肉,應該在運動後立刻進食,不過如果是要減重,最好是運動後一小時再吃東西。
==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助理教授蕭敦仁 ==
運動完三十分鐘內   肌肉有優先選擇權  也就是進到體內的營養素  會優先進到肌肉  進到肌肉做什麼  也就是製造比較多的肌肉量出來  假設你是要短期趕快體重下降  就不要在運動完一個小時內   去吃固體食物
醫師指出,運動後攝取高蛋白飲料,例如低脂牛奶,就可以促進肌肉吸收,專業運動員甚至會一邊運動一邊攝取高蛋白飲料,不過一般人並不需要這麼大的攝取量,在運動過後休息半小時再進食,也可以充份攝取營養,基本上只要運動消耗的熱量大於攝取的熱量,再搭配低油低鹽的飲食,就可以達到減重的目的。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E9%81%8B%E5%8B%95%E5%BE%8C1%E5%B0%8F%E6%99%82%E5%90%83%E5%B0%8D%E9%A3%9F%E7%89%A9-%E6%B8%9B%E9%87%8D%E6%95%88%E6%9E%9C%E5%A4%A7-120000638.html)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低血糖時…快喝半杯果汁或吃3顆方糖

台灣糖尿病患者有日益增加的趨勢,許多民眾都了解到糖尿病所造成高血糖,會造成全身性病變與併發症,但殊不知「低血糖」如未及時處理,將導致身體不可逆的傷害,甚至危及生命。

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長林麗秋指出,糖尿病的照護目標是藉藥物、飲食及運動的治療,維持正常血糖值,以達降低及延緩合併症的產生,惟低血糖也是一項問題,當低血糖發生卻未及時處理,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如腦損傷、身體傷害、血糖控制不穩定與社會經濟成本增加等。

臨床上,常見病人因低血糖反覆住院,因此期望藉護理人員指導病人及家屬熟悉低血糖症狀及緊急處理方法,了解病人發生低血糖原因、治療及衛教,融入日常生活中,降低低血糖發生,避免因低血糖導致身體不可逆傷害。

林麗秋說,「低血糖」是指血糖值低於70mg/dl,或糖化血色素值在7以下,造成低血糖原因很多,例如運動時機不佳、運動過度未補充食物、降血糖藥物過量、嘔吐及腹瀉等身體不適、禁食或進食量少甚至於用餐時間延遲。林麗秋表示,發生低血糖時,如果意識清楚,應立刻喝半杯120CC果汁或3顆方糖,每15分鐘一次,若吃兩次仍未改善,要立刻送醫。

當症狀改善後,如1小時內要進食正餐,須提早吃;若離正餐時間還需1至2小時以上,則先進食3塊蘇打餅或1片土司。如果意識不清或已昏迷,須將糖漿或蜂蜜1湯匙直接滴入嘴唇與牙齦之間,並按摩臉頰處,每15分鐘1次,並立即送醫治療。

林麗秋護理長建議,飲食要定食且定量;避免使用高脂食物治療;時常攜帶糖類食物;不可空腹去運動;也不可因太疲倦睡覺而延誤進食時間太久;要長時間或大量運動之前,需進食點心;口服降血糖藥需在餐前或餐後立即服用,不可相隔太久的時間;胰島素注射劑量要正確,注射後半小時應進食;隨身攜帶方糖或糖果,以備血糖降低時服用;定時測量血糖;隨身攜帶識別卡,以備不時之需。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低血糖時-快喝半杯果汁或吃3顆方糖-163337324.html)

有效預防低血糖 降低糖尿病患引發合併症

根據統計,在台灣,糖尿病人口已達一百四十萬人以上,約占總人口數的6%,患者除了會因高血糖引起併發症,若處於低血糖時,未及時處理,也恐使身體遭受傷害;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長林麗秋指出,當出現低血糖時,不但會產生發抖、冒冷汗、頭暈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意識不清,休克等後果,不可輕忽嚴重性。

臨床上,許多患者擔心血糖過高的關係,不敢多吃,反而引起低血糖,導致重覆住院治療;林麗秋說,低血糖是指血糖低於70mg/d1,要如何有效控制低血糖的發生,除了要了解導致低血糖的原因外,患者也應懂得預防和處理,且融入日常生活中,才能避免危害身體健康。

包括運動過度、運動時未補充食物、禁食、進食量少以及用餐時間延遲等都有可能會低血糖,這時最好立即補充至少3顆方糖或120CC的果汁,以每15分鐘一次為計算,直到症狀舒緩;林麗秋補充,症狀改善後,若1小時內要進食正餐,必須將正餐提早吃,但若離正餐時間還有1至2小時以上,則可先補充蘇打餅或吐司,以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除了平時飲食應均衡外,也應避免空腹去運動、過於疲倦疏、忽進食時間等情況,且最好隨身攜帶糖類等食物,以隨時避免症狀發生;林麗秋說,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加,唯有透過藥物、飲食及運動等幫助,且自我控管正常血糖值,才能有效降低及延緩合併症的發生。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有效預防低血糖-降低糖尿病患引發合併症-050502079.html)

不只血壓高 老人家血糖偏低也危險

老人家手麻、發抖又頭暈,不一定是高血壓。臺中一名76歲、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的吳奶奶,因頭暈、胸悶、手抖加劇到署立臺中醫院急診求診,結果醫師問診與評估後發現,吳奶奶血糖過低,必需住院治療。

臺中醫院急診韓晶醫師說,76歲的吳奶奶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雖然有規則服藥,但沒有自行監測血糖、定時量血壓;老奶奶又擔心血糖控制不好,會引起其他併發症,所以,平日除了用藥、運動,在飲食方面又相當節制及小心,結果頭暈、胸悶、手抖症狀加劇,趕緊到臺中醫院急診求診。

韓晶醫師表示,急診常見老人家因血糖控制不佳求診,其中又以低血糖最為常見;綜合原因大多數老人家認為多吃血糖一定飆高,加上老人家食量較小或因牙齒功能退化,選擇的食物種類也受限制,因此,常有服藥但未進食的情形發生;加上吳奶奶都是早上服用飯前降血糖藥後,沒有進食就外出運動,中午或晚餐擔心血糖升高只以燙青菜為主食,結果造成血糖偏低。韓晶醫師說,血糖高雖然會產生許多危險及併發症,但是低血糖所產生的立即性危險卻遠比高血糖還危險。

臺中醫院李孟智院長說,臺中醫院的長青門診是專為長者設置的整合門診,在診間也很常見長輩們忽視了量血壓、測血糖而導致血壓、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形,因此,為了能更妥善的照顧「家中的寶」,醫療團隊除了醫師外,還有營養師、個案管理師及藥師,讓長輩們在看完診後就能得到相關的衛教資訊,印象深刻,執行度及順從性就會比較高,相對的對長輩的用藥、飲食攝取及居家安全也會提高;控制血糖既要服藥也要配合飲食及運動;避免低血糖的發生,生命安全才有保障。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不只血壓高-老人家血糖偏低也危險-091655521.html)

白內障多50倍!糖尿病男眼病變 數不出手指頭數目

許多人明知有糖尿病卻不在意,眼科醫師提醒,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風險高出一般人50倍以上!臨床就有一名55歲的中年男子,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又不忌口,慢慢的兩眼視力越來越模糊,不但經常認錯人,看報紙很困難,最後甚至連手指頭有幾根都數不出來,就醫只來得及救回左眼,右眼已經失明。

台北康寧醫院眼科主任李文浩表示,這一名男子有糖尿病史已經10多年,卻一直控制不理想,明知有糖尿病,應酬還是葷素不忌,近5年來,視力越來越差,雙眼視力連0.01都不到,只能看到眼前30公分的手動晃影,模糊一片,悔不當初。

可惜就醫太晚,右眼接受白內障手術與青光眼雷射治療之後,還是因為黃斑部結疤與視神經萎縮,完全失明;所幸,左眼經小切口超音波乳化術合併人工水晶體植入術,視力回復為1.0。
李文浩指出,國內糖尿病患者推估至少160萬人,白內障是其中一個在眼科常見的合併症,尤其,臨床上常見才5、60歲的糖尿病患者就開始有白內障,而且在短短4、5年內就會惡化到嚴重程度,可能失明。

根據統計,糖尿病患發生白內障的風險不但是一般人的50倍以上,惡化的速度更是一般人的2倍之快;門診動白內障手術的患者當中,絕大部分都因糖尿病併發症。

李文浩說,罹患糖尿病的白內障患者,因為視網膜出血或黃斑部水腫等眼底病變,通常手術預後效果較差,也不會因為白內障手術而改善,所以治療重點不在白內障,而是治療眼底病變,臨床上就常見有患者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仍無法有效改善,誤以為「醫師把眼睛開壞了」。

糖尿病患千萬別輕忽眼睛病變的任何小徵兆!李文浩強調,人眼好比照相機,水晶體是鏡頭,而視網膜相當於底片,白內障看東西模模糊糊,通常換個新「鏡頭」就能清晰照相,但若是「底片」出了問題,縱使更換鏡頭也無法拍下好的照片。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白內障多50倍-糖尿病男眼病變-數不出手指頭數目-080306857.html)

老人保護眼睛 3種必吃天然食物

一般人常用「視茫茫」來形容老人的眼力,意思是不但有老花問題,還會感覺有一層雲霧感,以致眼前事物看不太清楚。眼睛是靈魂之窗,最能反映一個人老化的程度,如果不想讓視力更加惡化,必需從護眼保健開始著手。
提到護眼動作,有的人誤以為是拚命滴眼藥水,或人工淚液,雖然能夠暫時緩解眼睛疲勞與乾澀,但是,眼藥水與人工淚液,也並非萬能,如果未在醫師指示下使用過量,對眼睛健康也是一大危害,必需注意。基本的護眼動作,應該從日常保健做起,尤其是透過攝取一些天然食物,有助於補充到眼睛所需的維生素A、維生素B2、葉黃素等營養素,遠離眼睛相關疾病如白內障提早報到。

吃菠菜防眼睛發生病變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有一項研究證實,菠菜是葉黃素的最佳來源之一,而葉黃素對於預防眼睛衰老導致的視網膜黃斑部病變,也十分有效。甚至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的研究也顯示,菠菜中含有大量葉黃素,對於預防白內障也有幫助。

不僅是菠菜,人體必需補充綠色蔬菜,才能攝取到包括維生素B2和β-胡 蘿蔔素。維生素B2充足的時候,眼睛不容易佈滿血絲;而β-胡蘿蔔素,可以在體內轉變成維生素A,預防乾眼症等。

吃蛋黃延緩眼睛老化
除了葉黃素對眼睛有幫助,另一種玉米黃素也具有不錯的抗氧化作用,能保護眼睛。這兩類營養物質能減少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延緩眼睛的老化,預防視網膜黃斑部病變和白內障等眼疾。
同時具有葉黃素與玉米黃素,甚至含有蛋白質、脂肪、卵磷脂等多種營養素的天然食物就是有的人以為吃蛋不能吃蛋黃,避免膽固醇過量,於是均捨棄不食用,實在非常可惜,對於平時飲食普遍很清淡的老人來說,每天適量攝取營養價值高的蛋黃,是很重要的營養來源。

雖然罹患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的人,不宜多吃蛋。但是適量食用並不會有什麼大礙。在吃蛋的同時,可同時多吃蔬菜水果,這樣即能避免膽固醇過高,還能達到保護眼睛的效果。

吃甘薯防眼睛疲勞
老人經常會抱怨眼睛容易疲勞,或是容易冒出油脂,使眼睛感到不舒服、疼痛,甚至睜不開眼睛。中醫認識「眼睛是內臟的鏡子」,眼睛出現問題主要是來自內臟,特別是肝臟、腎臟衰退,均是老化的警訊。因此,要提高眼睛的機能,先決條件是使內臟機能不再惡化。

增強肝臟和腎臟和機能,除了注意過度疲勞之外,還可以攝取有益的食物,其中代表性的食物就是甘薯,甘薯具有「補中益氣」的效果,且能提高消化器官的機能,具有滋補肝腎等效果。甘薯也含有大量能保持眼睛健康和提高視力的色素花青素苷。

任何護眼食物都要適量食用,勿過度攝取,並且要搭配新鮮蔬菜水果一起食用,並且保持正常作息、固定運動,並且多接觸大自然,才是老人眼睛保健的好方法。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老人保護眼睛-3種必吃天然食物-013241291.html)

「番茄炒蛋」是完美結合 有益所有人健康

「番茄炒蛋」是一道再普通不過的家常菜,大陸中醫科學院教授楊力更對這道菜推崇有加,他認為這是一道有益健康完美結合的菜,基本上適合所有的人群。

楊力更教授把「番茄炒蛋」形容為飲食中的絕配,是「化腐朽為神奇」。他指出,雞蛋吃多了膽固醇容易升高,而番茄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可以軟化血管,發揮保護心血管的作用。因此,當雞蛋遇上番茄,就能避開膽固醇高的弊端。

其次,番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胡蘿蔔素,與雞蛋同炒,就是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的完美結合。而胡蘿蔔素跟雞蛋中的核黃素,兩種營養物質相融合,可以起到明目的作用。

他認為番茄炒蛋適合所有的人吃,尤其是因體虛、年老而感到眼睛昏花的人,女性在經期以及經後,貧血、血虧的人都不妨多吃番茄炒蛋。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胃寒的人,炒蕃茄蛋時,一定要先把蕃茄完全炒熟,因為吃生的不易消化,會引起胃部不適。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蕃茄炒蛋-是完美結合-有益所有人健康-100457990.html)

苦瓜 促進食慾又解渴

苦瓜在傳統民間療法中被認為可改善糖尿病與高血壓,近10年來它被發現含有很好可活化人體內的PPARs,進而影響相關基因的活性,而改善胰島素阻抗、高血糖與高血脂的異常現象,甚至有研究指出與改善高血壓、心臟病、癌症、免疫發炎疾病及降低體脂肪與肝臟脂肪的堆積等有都密切相關。

成分與功效
瓜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還有各項維生素等等,在瓜類蔬菜中都是較高的,特別是維他命C的含量居瓜類之冠,有瓜中C王之稱。

植物性化合物則有苦瓜素、類黃酮素、奎寧、苦瓜鹼、胡蘿蔔素、植物性胰島素、果膠、纖維素,蛋白中含有多種胺基酸、脂蛋白和苦瓜酸。一般苦瓜(白色)其成分近高麗菜、白花菜、白菜。青色(含野苦瓜/山苦瓜)苦瓜與空心菜,綠花椰菜相似,養分比較高。含有胰化酵素,能把不溶性蛋白轉換成可溶性蛋白而被人體吸收。

專家意見
國衛院蘇益仁所長說,「PPAR因子」為細胞中脂質與糖類代謝、發炎、癌症之主要調控分子,故活化PPAR因子在平衡血脂、血糖及調控發炎、癌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蔡敬民表示,品種則以山苦瓜與綠苦瓜為佳。

怎麼選、怎麼吃
苦瓜在清洗時,建議以軟毛刷刷洗,於果蒂凹陷處,建議先切除再沖洗。

中醫觀點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苦瓜有苦寒、無毒、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等功效。因為苦瓜富含苦瓜素(momordicine)是苦味的來源,加熱煮過後變為苦甘味,有促進食慾又解渴的功效。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苦瓜-促進食慾又解渴-161106866.html)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速食不離手 12歲女童患末期腎病

隨著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腎功能異常的患者逐年增加,台中一名十二歲女童日前出現全身水腫、噁心嘔吐等症狀送醫,原以為是感冒引起,但經診斷才發現竟是末期腎病變,所幸緊急治療後,挽回一命
台中市一名十二歲吳姓女童愛吃炸雞和飲料,每星期至少吃二到三次,日前因感冒服用藥物後,卻全身出現疹子、臉腫、噁心等症狀,家人緊急送醫,童綜合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吳再坤說,檢查後發現女童的肌酸酐值超過標準高達41,確診為末期腎病變,且合併產生突發性意識不清等症狀,所幸經醫療團隊合力診治及緊急透析治療,女童逐漸恢復意識,一個月後順利出院,但患者終身都必須進行腹膜透析治療。

吳再坤說:(t)「推測小女童本身有天生問題,加上飲食不正常,且沒有及早發現,依據他的症狀來看,腎病應該持續多年。」

吳再坤說,因國人日常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腎功能異常的病患也逐年增加,且腎臟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不容易發覺,一旦症狀出現時,恐怕病情已嚴重,因此民眾平常應注意身體各部位是否出現水腫、尿量減少等異常狀況。醫師建議,民眾應避免暴飲暴食、過度勞累、憋尿,並補充足夠水分及慎用藥物等,才能預防腎臟疾病發生。

改變心態來控糖 糖尿病也成甜蜜負荷


你還在為糖尿病發愁嗎?其實只要改變心態,以及控制好飲食,也能化敵為友,與糖尿病共存。大千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簡幸嬉醫師表示,其實面對糖尿病的心態很重要,最好能建立「個人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信念,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只要能與糖尿病相知相隨,勇於面對不要氣餒,一樣可以有美麗的人生。

根據統計,糖尿病佔台灣十大死因的第五位,是一種慢性且持續進展的疾病,全球每年有380萬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每10秒鐘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同時間(每10秒鐘)有2人新診斷出患有糖尿病,罹患糖尿病人口正在快速增加中,預估到2025年全球罹患糖尿病人口將高達三億八千萬人。

簡幸嬉指出,糖尿病是一種須長期治療的慢性病,且患者在罹病5到10年後才陸續出現不適症狀或合併症,因此極易被忽略而疏於治療。她強調,「血糖控制不良才會導致嚴重的併發症,而不是糖尿病疾病本身」。理想的糖尿病控制是需要病患、家屬及醫療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協助治療。

對此,簡幸嬉說,控制血糖基本上要從態度做起,改變心理對糖尿病的認知,與其共從,並且與醫師或營養師,共同討論制定可行的整體控糖計畫,如有家人在旁督促,一同探討飲食問題,也可以讓控糖計畫,更容易持之以恆。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研究顯示 愛因斯坦大腦確實與眾不同

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確實有些部份和多數人不一樣。
研究團隊透過十多張照片,描繪出愛因斯坦整個大腦皮層,他們把愛因斯坦的大腦和85個一般人的大腦做比較,發現愛因斯坦之所以是愛因斯坦的原因。

研究說,愛因斯坦的大腦,大小與正常人沒有差別,但是他的前額皮層、體覺皮層、初級運動皮層、頂骨皮層、太陽穴皮層和枕骨皮層都與眾不同,說明了他視覺空間與計算能力超人一等的原因。
愛因斯坦在1955年去世之後,學界徵得家屬同意,將他的大腦取出,拍照留存,總共製作了240張幻燈片。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研究顯示愛因斯坦大腦確實與眾不同-012213778.html)

糖尿病患飲食含精胺酸傷口復原快

許多糖尿病患者傷口不容易好,常出現慢性傷口,根據統計,糖尿病下肢截肢病患中,有超過八成與足部潰瘍、慢性傷口有關。法國最新研究發現,飲食若含有豐富的精胺酸、脯胺酸,可幫助糖尿病患加速傷口復原。

精胺酸、脯胺酸屬於蛋白質分子,法國研究團隊發現,如果餵食糖尿病病鼠高蛋白飲食,且飲食含有豐富的精胺酸、脯胺酸,病鼠傷口復原速度便大大增加。

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美國生理學-法規、綜合與比較生理學期刊」。研究人員將十八隻糖尿病病鼠分成三組,其中一組採用標準飲食,另一組則採取高蛋白飲食,但沒有特別增加精胺酸、脯胺酸劑量,還有一組除了蛋白質飲食,再加入精胺酸、脯胺酸補充劑。

研究人員收集病鼠傷口組織液做分析,並製造傷口,以觀察病鼠皮膚生長、血管生長與復原狀況。皮膚研究人員也測量病鼠的血糖、胰島素與胺基酸濃度。

研究結果顯示,與採用標準飲食老鼠相比,採用高蛋白飲食老鼠體內氮平衡較佳。其中額外食用精胺酸、脯胺酸補充劑的老鼠長出了較多新生血管。如果傷口長出較多血管,傷口組織便能獲得更多氧氣、養份,復原速度就會比較快。

發炎反應會拖慢傷口復原腳步。研究分析也發現,老鼠如果額外食用精胺酸、脯胺酸,細胞激素刺激會減小,發炎反應也沒有那麼強烈,這些變化都有助傷口復原。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糖尿病患飲食含精胺酸傷口復原快-160658578.html)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散步當運動效果小 躍健康起步健走

許多人以為散散步、逛逛街也算是運動,不過有研究指出,光是散步對於健康並沒有明顯的幫助,需要有「運動強度」才能讓運動達到健康的效果,因此,要調整步調,利用快走或是慢跑的方式,才有運動的效果。

根據丹麥的研究發現,每天步行一小時並不會為心臟健康帶來明顯好處,但健走卻可以保護整體健康。所以研究者強調運動強度不是運動時間可有效預防如:心臟病,糖尿病和中風等。研究發現,堅持慢跑或快走的參與者更不容易患心血管疾病(與不運動,或散步者相比)。此外,研究人員說,不僅運動量,運動強度也有助於降低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分析顯示,快走能降低一半風險,慢跑能降低40%的風險,而每天慢走一小時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散步當運動效果小-躍健康起步健走-034100833.html)

5大指標算中風 吃全素列其中

會不會中風也可以用算命算出來?國家衛生研究院教授溫啟邦昨天發表「中風科學算命攤」,研究發現以是否有吸菸、喝酒、體重過重、吃素及運動等生活指標,就可以預測未來可能中風機率,連吃全素也成為中風危險指標!學者提醒吃全素者適當運動、補充營養,幫助增加體內好的膽固醇保護血管彈性,降低中風機率。

溫啟邦昨天在台灣醫學會研討會發表研究報告,經歷超過八年研究分析五十萬人健檢資料,以抽菸和喝酒等五大生活指標,搭配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貧血、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疾病,預測準確率高達到八、九成以上,提醒民眾平時多注意生活習慣,找出「趨吉避凶」的方法。

溫啟邦指出,很多人認為膽固醇過高易造成中風,刻意吃素或吃降膽固醇藥物,卻忽視膽固醇過低也容易導致出血性腦中風。根據資料顯示,五十萬名受檢者中,吃全素超過兩萬人,研究發現他們的膽固醇比未吃素者低,其中若總膽固醇每百CC為一八○毫克以下,中風機率較正常人增加一.五倍,而一三○以下者,中風風險更比一般人多出三倍。

中國醫藥大學醫療體系總執行長、神經內科醫師許重義表示,適量的膽固醇可保護血管,膽固醇過低會使血管脆性增高,容易發生腦出血。平常要跟膽固醇「和平相處」,就是要採取「中庸之道」,膽固醇值不要過低或過高,建議總膽固醇維持在每百CC二○○至二四○之間

溫啟邦則提醒,運動可幫助體內產生高密度脂蛋白,也就是好膽固醇,吃全素者可透過每天至少十五至卅分鐘的運動,並適時補充營養,避免膽固醇過低。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5大指標算中風-吃全素列其中-213000684.html)

大腸癌禁多吃碳水化合物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生活習慣會影響疾病病程。美國最新研究指出,晚期大腸癌患者飲食若富含碳水化合物,癌症病情惡化、死亡風險會比較高。
研究人員表示,根據臨床觀察,不少大腸癌患者攝取較多麵包、馬鈴薯、烘焙食品等「升糖負荷」值(GL)較高食物。

過去研究發現,肥胖、靜態生活型態容易增加癌症復發率、癌症死亡率。研究人員認為,大腸癌患者一旦體重過重、缺乏運動,很容易影響體內胰島素濃度,促使罹患高胰島素血症的風險上升。
這項研究發表於本周出版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研究作者表示,吃太多碳水化合物食物,容易讓體重飆升,使肥胖問題更嚴重,這可能影響癌症病情。此外,也不能排除可能是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對腫瘤造成生理性影響,導致大腸癌病情變得更加嚴重。

研究團隊以1000多名第三期大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都曾接受飲食習慣問卷調查,為期約12個月。研究人員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血糖負荷值都與癌症病情大有關聯。

研究期刊編輯美國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大學醫院凱斯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醫師尼爾‧梅洛波爾與拿桑‧柏格表示,醫界早發現,癌症細胞非常喜歡吃糖研究結果更證實這點

美國營養師羅娜‧珊登提醒,這項研究並沒有證實因果關係,不能光靠一篇研究就急著下定論。民眾最好還是遵循現有飲食、生活建議,就是維持健康體重,多增加運動量,飲食要均衡、健康,避免攝取過多糖分。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大腸癌禁多吃碳水化合物-161914809.html)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研究:母愛決定了孩子大腦的大小?!

母親對每個剛出生的孩子來說,不僅實質的提供了營養來源「母乳」,更多的是無形的「母愛」!而科學家針對兩個3歲的兒童大腦進行掃描,證實一個令人震驚的結果,母愛對孩子的大腦發育竟有顯著的影響! 令人心酸的圖像顯示,與遭受了極度忽視的3歲兒童的右腦相比,一個正常的3歲兒童的左腦明顯較大,而且斑點和黑暗的「模糊」地區更少。
神經科醫生說,此圖像能提供更多的證據,母親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很重要的,不僅影響孩子的情感發展,而且也影響他們的大腦大小。專家們說,這兩個大腦存在如此大的差異主要取決於母親對待孩子的差異。
這些圖像顯示,孩子的右腦如同遭受了意外的打擊或疾病。但事實上是,母親的冷漠忽視和虐待造成了兒童大腦萎縮。如果兒童在一個充滿母愛和溫馨的家庭中長大,那麼他的大腦發育得較大且較發達。
研究人員說,大腦掃描圖像的右半部分顯示孩子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區域,這些區域也存在於大腦的左邊。他們說,與右側大腦相比,左側大腦較大的孩子更聰明,而且社交能力也更好。另一方面,大腦右側較小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吸毒者和暴力份子,此外,大腦萎縮的孩子更容易患心理疾病和其他嚴重的身體疾病。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艾倫斯說,在嬰兒成長的頭兩年,大腦的健康發展與母愛之間存在著重大的關聯。因為80%的腦細胞生長情況在生命的頭兩年決定下來了,且大腦的發展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此外,研究人員說,母親的忽視越嚴重,對孩子的腦損傷影響越明顯。在嬰兒的早期成長由母親關愛撫養長大的兒童更聰明,且有更好的學習能力。
根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上的研究論文指出,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媽媽們養育孩子會使得孩子的大腦在早期就擁有較大的海馬體,這是一個關鍵的大腦部位,在學習、記憶的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研究-母愛決定了孩子大腦的大小-082500289.html)

「哇沙比」能抗癌! 馬偕研究獨步全球

吃生魚片、握壽司等日本料理,最常搭配的哇沙比也就是芥末,而最近醫師發現還有抗癌效果,馬偕醫院和嘉義大學合作研究,哇沙比內含一種「6-MITC」的成分,不僅能對抗胰臟癌、食道癌等治癒率比較低的病,還有抑制癌細胞的功效,不過50公斤的人得一次吃200公克,才有明顯效果,這項研究9月已經在歐洲發表,領先全球,世界第一。
日本料理師父:「這是比目魚。」

新鮮生魚片上桌,筷子夾下去前一刻,旁邊一球就是大家熟悉的山葵哇沙比,吃生魚片怎能少了這一味。日本料理師父:「去腥,還有消毒的作用。」

來自阿里山的山葵,師父輕輕磨出鮮綠,抓一小撮放進握壽司,不但夠味甚至還能有抗癌功效,台北馬偕和嘉義大學合作,花了3年研究發現,「生」山葵含有的「6-MITC」成分,比已經被證實能抗癌的花椰菜,成分結構類似,抗癌效果更優。
馬偕放射腫瘤科主治陳裕仁:「現在很難治療的胰臟癌、食道癌還有白血病,經過標靶治療後,產生抗藥性的病人的細胞身上來做研究。」

醫師研究發現,山葵能有效預防胰臟癌、食道癌、肺癌和白血病,還能幫助抑制癌細胞生長,增加放射線治療效果,透過細胞變化圖更能看出,癌細胞碰上哇沙比的6-MITC成分,「自己吃自己」,癌細胞死亡。陳裕仁:「50公斤左右的人,至少要吃到200克一次。」
以盤子上一球15公克的哇沙比來說,得「一次」吞下13球以上,才有明顯抗癌效果,實在太刺激,研究成果9月已經在歐洲發表,堪稱全球第一,未來將研發出無色無味的藥物,造福人群。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獨家-哇沙比-能抗癌-馬偕研究獨步全球-113253830.html)

一天到底吃幾顆蛋 會影響健康?

吃蛋、買蛋、挑蛋,蛋的學問真正多,而且對於蛋料理我們幾乎每天都會接觸到它,早上的蛋餅,中午的蛋炒飯,下午餓的時候來顆茶葉蛋,到底你吃蛋有吃出健康嗎?
蛋大家都愛吃,在營養學的觀點來看,蛋是完美食物,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它幾乎都具備了。大家都覺得蛋黃的膽固醇超高,一天吃到3至4顆雞蛋,會不會危害健康?內科教授林杰樑醫師解釋,膽固醇是由人體自行合成,身體機能健康的人可以自行調控,吃進的膽固醇量多時,體內合成就會減少,多餘的膽固醇也會代謝掉。所以膽固醇高並不是單一食物就可以影響,最恐怖的是吃肉,蛋反而比肉健康,一天一顆蛋都還ok,而吃奶蛋素的人都不吃肉一天3顆蛋也無所謂。蛋的膽固醇含量200毫克,人一天的攝取不要超過400毫克,但是總膽固醇過高的人,或是45歲以上的人,一周不要超過3顆。
雖然大家都擔心膽固醇的問題,而不敢吃蛋黃,但是不同的蛋是否膽固醇的高低也會不同?林醫師指出,雞蛋、鴨蛋、鳥蛋家禽類的蛋營養成分差不多,但是從膽固醇來看鴨蛋膽固醇高一點,一樣的道理,奶蛋素的人都不吃肉或是膽固醇偏低的人每餐吃一顆蛋也沒關係。
營養學博士吳映蓉表示,雞蛋吃法多種多樣,就營養的吸收和消化率來講,煮蛋為100%,炒蛋為97%,嫩炸為98%,老炸為81.1%,開水、牛奶沖蛋為92.5%,生吃為30%~50%。因此蛋帶殼,低溫烹煮營養素最不會流失,蛋不會因為烹煮方式而改變膽固醇。也不建議吃生雞蛋,生雞蛋內有大量的沙門氏桿菌,生吃容易造成腸胃道發炎,熟蛋營養跟生雞蛋一樣,所以沒有吃生雞蛋的必要。
林醫師也提醒,有些人要節制吃蛋,包括:本身膽固醇高的人就是要少吃蛋,均衡飲食最重要,蛋還是要煮熟了吃最好。像大家喜歡吃的溫泉蛋,半生不熟的都不建議吃。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天到底吃幾顆蛋-會影響健康-064300697.html)

糖尿病併發症多 視網膜病變恐失明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糖尿病已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位,雖然死亡率不若癌症或心血管疾病來得高,但所衍生的種種併發症卻更讓病患受折磨,以及要付出極大的社會成本;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視網膜病變更是造成台灣中老年人失明的主因!

眼科門診中時常可見正值中壯年,忙於事業而沒有定期做眼底檢查的糖尿病患,慌慌張張的跑到門診說:「醫師我的眼睛突然被黑影遮住了,才一兩天就看不到了…」,這些患者多是平時疏於控制血糖與定期檢查,視網膜病變已經造成了玻璃體出血或黃斑部病變。

壢新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張文瑞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到了晚期,開刀治療的效果並不若白內障一般可以有「重見光明,重獲新生」的感覺,如果黃斑部已經受損或有牽引性的視網膜剝離,治療的效果就有限。

尤其是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對視力的影響很輕微,而且不痛不癢,病患很難靠自身的感覺來察覺疾病的進展,須定期請醫師檢查以及早發現。張文瑞醫師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分為二個階段,先是非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此時通常對視力影響輕微,病患常因此而不自覺;之後會進展到更嚴重的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廣泛性的微血管阻塞和缺血會出現不正常的血管纖維增生至玻璃體中。

視網膜這些不正常的血管如果破裂時會造成玻璃體出血;另一方面,纖維組織會牽扯視網膜,產生裂孔,甚至視網膜剝離,即使沒有裂孔,若牽扯到黃斑部,視力亦會嚴重受損,如果不治療的話,有70%在5年內會導致嚴重視力喪失而幾近失明。

鑒於糖尿病相關的眼疾不少,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白內障、新生血管型青光眼、糖尿病視乳凸病變等,其中更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為常見;所以,台北市政府衛生局今年特別強調眼底鏡檢查的重要性,呼籲糖尿病病患要定期接受眼睛的檢查。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糖尿病併發症多-視網膜病變恐失明-090817997.html)